用另一塊石頭敲擊灰巖刀,讓灰巖刀劈入竹子中。
而這灰岩石刀卻幾乎只是一個石片而已,並不鋒銳。
只有圭石刀,是被阿咦加了竹子柄的,這樣的柄,就是她用碎得形狀很差的圭石片來割竹子,反覆慢慢割,才割出來的。
為此,二人開了五艮長竹,才得到一艮符合心意的長竹條。
而陰乾的竹子比青竹有用,阿咦是完全能理解的,因此也不捨得多砸,就把其餘的竹子收了起來。
等再看那些竹片,由於沒有火來烤開裂後的毛刺,會很扎手,總不能都用兔皮去綁,畢竟兔皮也好,麻布也好,對於阿咦來說,才是更珍貴的東西,豈能胡亂使用的?
它們必須用來保暖和保護身體,以免面板意外破損。
因此,必須給這些竹片去毛刺。
但用圭石刀阿咦卻不捨得。
好在阿咦有辦法。
因竹子本身是很堅硬的,在十分注意各種物品的硬度的阿咦看來,就是很好的工具。
她就拿來了一條廢竹條,用兔皮當手套,一條讓張靜濤拿住了,一條她自己拿住了,用廢竹條的側硬邊,在長竹條上有毛刺的相對軟一些的側邊上刮動,來去除毛刺。
而在廢竹條的竹皮很堅硬,刮的卻是較為柔軟一點的竹肚的情況下,這還是很有用的,並且,張靜濤沒發現這麼做會有什麼問題。
慢慢加工了很長時間後,這艮長竹條就堪堪可用了。
之後,阿咦又和他用圭石刀在竹肚上開口,用灰巖刀在口子上不斷割動深加工,以在這一艮長竹條上,割出一段段制弓用的扁擔來。
當然,對於折斷竹片的方法,阿咦本是有的,那便是利用槓桿力量,在石縫裡折斷它們。
因此,華人玩槓桿是從洪荒就開始的,為此,華人小孩子自古就常玩翹翹板。
這‘翹’字,就代表著槓桿的使用。
甚至張靜濤還知道,還有一些華文文字,都涉及到槓桿應用。
所以槓桿原理從來不是阿基那個邪道分子發現的,因翹這個字早就有了。
但是,直接的折斷法,很容易傷到竹身,折裂竹身。
為此,阿咦必須把竹肚割開很大的部分,再去用折斷法,才不容易傷到竹身。
那麼,顯然,在折斷法中,當然是竹肚上割開的缺口越大,越不容易折裂竹身的,以至於阿咦決定不如就全部用的割的算了。
因她認為長弓的才料需要極為堅固,一點裂紋都要不得。
而阿咦這樣的古人,對這類製作工具的高科技工作,一向都是極有耐心的,那是遠超現代人的耐心。
哪怕是一點進展,在阿咦看來,都是奇蹟一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