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騎兵的速度,那麼就需要在敵騎240米,225米,150米時發令。
玉簫隊平時就這麼訓練的,換一個人來喊口令,同樣如此,有了簡單的用手指來衡量距離的野外測遠手段後,並不會弄錯,只會有一點誤差。
此刻,張靜濤早在己方拋射完成,敵方也正射出一輪箭支的時候,便大喊了。
“防禦!上箭!”
如此,躲避中也可不浪費時間。
士卒們便都縮身縮肩,盆形鋼盔略朝前,同時,若無馬車防護,他們會頭盔更朝前傾,讓身體得到保護角度,之後,便生死由命,快速給手中的弓上箭。
而這一防禦後,敵騎的箭也剛剛到達。
張靜濤自身也是躲避,但是因身懷元氣,他發覺自己的目力和腦子的敏銳程度都好得驚人,都能估算出自己不會中箭,因而在大膽觀察之下,便發現,敵騎的箭支看似氣勢洶洶,但實則很散,很飄,倒是有一箭射中了魏爽那邊的一名士兵,這邊只有二個人的鋼盔被擦了一下,其餘人則連箭支的邊都沒捱上。
“搶射!”張靜濤又喊,他也明白了魏爽的箭支給對方的打擊力度有多疲軟了。
而搶射,在訓練中,先搶著平射一輪弓箭。
如此,大約在80米外可以射中敵人。
而後,立即換早就上好了弦的短弩,立即又是一輪搶射,大約在60米外射中敵人。
射的則是敵騎的馬腳。
敵騎便如張靜濤預料,只是衝鋒,試圖縮短雙方的距離。
如此,又在快速的二輪一百支箭的射擊之下,一次十來個,二次居然讓敵騎跌落了近二十幾人。
這一隊騎兵就剩餘了五人。
鬼幣二大隊的五人實在想不到在衝鋒陣型較為密集之下,射馬腳會有如此效果,以往他們面對的都是射馬身,因為馬身目標大,然而實際上造成的損傷卻極小,因馬匹通常在沒被傷及要害的情況下,依然能帶著箭支繼續衝鋒。
“持盾,拔刀,‘硬剛’隊形,準備衝撞。”張靜濤喊,他自己也躲到了馬車後,卻拉開了弓箭,因他有臂盾,不用拿下鋼盔。
那些玉簫隊員便是分為了十小隊,除了每隊當前一人掛好了短弩,拿起了大盾並持矛,其餘人中,二人依然拿著弓弩上弦,另二人則扯開鋼盔下緣的活結,握住盔內的把手,把鋼盔當作了一塊盾牌來用,繼而一人拔刀防止敵人突進到盾防範圍中,一人持矛輔助大盾手攻擊。
這些動作,通常在三秒內完成,玉簫隊平時就有訓練。
想活命,這些動作就必須要快。
敢死營整體訓練時,則只訓練頭盔的取用,以及上弓弦,開弩臂,揮刀,射姿這些動作。
如此,玉簫大隊這邊還算能穩住陣腳,可這並不令人欣喜,因敢死營魏爽部一大隊那邊十分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