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南北,在城裡都是有大片的農田的,一直延伸到城外,沒有城牆,只有溝渠河流為界。
因此,古代只有南園、北園。
這種習慣,是一直延續到了現代的。
為此封建書中的‘木蘭詩’,出現的年代非常近代,因寫詩的人就是連這一點都沒弄清楚。
並且,最早的古代縣城全部是沒有城牆的,只建設有一些城門,那是宣農宣政用的,通常都設定有鐘樓,鼓樓。
所以若去自古戰爭極少的姑蘇,那麼儘管該城由石碑刻著一個大大的古代城池圖,但那不過是一張封建石圖,實則,在姑蘇四周,人們是找不到哪怕一塊古磚的。
姑蘇的四周,從來就沒建過城牆,只有運河,和人們挖運河的淤泥造就的小土山。
那些小土山曬乾後,便是上好的息土,可以用於太湖平原的農耕。
事實上一些成形的磚頭小城,都是近代建造的,並且規模都不大的,最大的也不過是要塞規模。
也就是鎮寨,現代人則叫其為縣城。
但此刻張靜濤所在的寒丹城池,卻是四周建造了矮牆的。
只是,這不過是因挖圍城運河時,順便造就的土牆而已,並非是那磚砌的城牆,並且,這還是戰國時代才建造的。
因而人們考證諸如虎牢雄關的時候,從來只能考證到一段泥牆。
等這些趕夜市的車子才從身邊過去,又有數騎快馬飛馳而過,都是武士裝束,馬上掛著弓矢劍斧一類武器,但卻非士兵。
張靜濤這才發現,他佩著盾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一個小時後,終於到了夜市。
夜市很大,五十多幢三層的木樓錯落在二旁,形成了一條寬闊的街道,那是酒樓和各種衣食店鋪,街面上亦有各種做買賣的人,他們擠滿了整條長達半公里的三合土街。
再看這種三合土路,十分堅固,有點類似水泥路,不起灰塵,但其透氣性卻比水泥好,一旦棄用,更容易讓土地恢復活力。
據說‘走’這個字,就帶著建三合土路的含義。
而夜市中,十分熱鬧,並不受秦兵已經紮營對壘而影響,只多了不少巡邏計程車兵。
只城門和城牆處,以及野外的營壘才會一片肅殺。
這種習慣,是因一開始的小型門閥爭地盤時,便如流氓在城外鬥毆,那麼試問,大家聽聞有流氓在城外鬥毆的話,難道日子就不過了?
當然不能,如今亦是差不多。
更別說城中一向是以武賦控制進出的,如今則更緊,除非有軍方手令,否則艮本別想進出,那麼大家還不如該怎麼過,就怎麼過,甚至趁著還能吃能喝,多消費一些。
就如今日他能稍得一親郭美女的芳澤,也有此影響。
等走在夜市中,略看去,戰國時代的人類,已經比洪荒年代的人類要矮小一些,面板上的黑色也退得更淡了,就變成了類似黃之色,和現代人沒多少分別。
衣著,則如cosplay祭,什麼都有,人們所謂的唐宋之類的服飾,在這裡完全是混合版的,甚至西服領子的薄大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