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邦尿遁後,范增痛心疾首,怒罵項羽“豎子”,必然激起項羽的極度反感:尊為“亞父”,只因你范增是叔父項梁謀士,並非我項羽之謀士。給叔父出餿主意捧出個楚懷王,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煩!又如此這般擺老資格,倚老賣老!
自大孤傲的項羽,恨鐵不成鋼的范增,隔閡越來越大。陳平略施小計,造謠范增與劉邦私通。項羽的猜忌冷落,逼得七十多歲的范增心灰意冷,死在辭官歸鄉的路上。
比項羽看得遠的范增,肯定沒看到西楚霸王“不肯過江東”的結局。項羽不留“士為知己者死”的范增,哪會留韓信、陳平?貴族出身的項羽,壓根看不起平民出身的這些人。
良禽擇木而棲。劉邦說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攻城略地,不如韓信;陰謀詭計,不如陳平;衝鋒陷陣,不如樊噲;城門果決,不如周勃”,可這些人為什麼追隨他?惟有膽有識,通權達變,知人善任而已。
“婦人之仁”,並不是項羽失敗的根源;“知人善任”,也不是劉邦開創大漢王朝的唯一條件。
政權合法性來自三個方面:意識形態合法性、程式合法性和績效合法性。
而項羽恰恰違反了這三條。項羽為什麼能成為西楚霸王?因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危難時刻打敗秦軍主力,取得領袖地位。
面對如何建立一套新秩序這個問題,項羽卻無所適從。他沒有采取秦始皇的郡縣制,回到了周朝的分封制。
尊楚懷王為義帝——等於周天子。自封西楚霸王,全權代理義帝,分封十八路諸侯。這種回到戰國爭霸的地獄模式,為諸侯火拼埋下伏筆。
在決策用人上,他任人唯親,懷“婦人之仁”,心中沒有王者天下的氣度,導致韓信陳平等優秀人才出走。
在諸侯角逐中,項羽不注重意識形態層面的把控。殺義帝、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坑殺秦卒二十萬,失去了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把控,失去了程式合法性,更失去了天下民心。
項羽嗜殺成性,多次屠城,比“人屠白起”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在鉅鹿之戰獲得大勝後,為早入關中、搶滅秦之功,嫌棄已經投降的秦軍拖其後腿,在新安用奸詐手段,將二十萬秦軍全部活埋!關中百姓家家縞素。
鴻門宴逼劉邦退出關中後,殺掉已降的秦王子嬰,燒殺搶掠,阿房宮燒了二十多天,將關中變為一片焦土。秦國民眾對項羽無不切齒憤恨。
“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韓生從統治全國的角度,勸項羽建都關中。而項羽面對咸陽斷壁殘垣,自知秦人之恨使其無法立足,便說:“富貴不歸鄉,如衣繡夜行。”韓生譏諷他“沐猴而冠”,遭項羽烹殺。
放棄定都關中,導致後續非常被動。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火拼相攻,讓項羽東奔西走,統治成本變得非常高,雖百戰百勝也無益。
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在統治尚不穩定時,因懷恨又驅逐義帝離開國都彭城,並指使英布殺掉義帝。殺了義帝,無疑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一張底牌,更給了劉邦為義帝報仇的藉口。號召天下諸侯討伐項羽,讓劉邦在後續的楚漢相爭階段,站在了道義制高點。
失去政權合法性的項羽,最終被天下人拋棄,遭各諸侯圍攻。喪失唯一可以依靠的軍事優勢後,這位末路英雄,兵敗烏江,結束了讓人扼腕嘆息的一生。
劉小豬作為漢天子,無疑是具備政權合法性的。大漢立國七十年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文景之治,讓漢帝國有了盛世之光。
在王娡躊躇滿志地帶著劉小豬,要將這盛世之光續寫輝煌華章時,河南郡的災情詭事,給了她當頭一棒!
似乎又聞到了背叛的味道。機警忠君的河南郡守袁種,為什麼會做出隱瞞災情不報的事情?忠直不二的御史大夫郅都前往巡查,為何此去毫無音信?這是逼她王娡親去查實嗎?
“母后非去不可嗎?”劉小豬有些不安,“改正朔、易服色、建明堂、興太學,朝中諸多大事孩兒還需請示母后……”
“徹兒,河南郡至今無有災情訊息,御史大夫郅都亦無回信……哀家若不去揭開謎團,朝廷豈不失去民心?黃河屢屢氾濫成災,沿岸百姓深受其害!哀家此去,亦是勘察水況,縛蒼龍除水患!千里沃野,必是我大漢糧倉!”王娡堅定地說。
“哀家已命丞相與太尉操辦諸事。徹兒,”王娡沉吟一會,“讓太尉隨侍未央宮吧!”
親舅舅總好過別的人吧。丞相竇嬰與周亞夫的私下勾連,總讓王娡感覺他的異心。周亞夫的死,也讓竇嬰見到皇太后,眼神就躲閃悸動。
“可……舅舅言朝中事大,郡縣事小,讓孩兒勸母后不要離京!”劉小豬認真地說,“舅舅說,孩兒應率眾臣前往魯地,拜孔聖祠,泰山封禪!”
“封禪?”王娡皺眉,弟弟田蚡對她唯唯諾諾,卻從未提及,為何只對皇帝有此建議?
封禪的意義在於與天溝通,以強化君權神授,自然是好事。
可政權的合法性,績效也是重要的一面。民心所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皆是對統治者政績的要求。
河南郡作為帝國糧倉,是大漢統治根基。倘若置其災情不顧,必導致民怨沸騰。長此以往,難道不會激起民變?
“封禪一事,待哀家回京再議。哀家至河南郡,速去速回,不宜再拖!”王娡果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