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開悟
修行者之間,特別是領悟之道的修行之人,對於開悟境界的闡述,也很直接明瞭。
有道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但也有不凡的差異。
他們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在內心裡,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
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又怎麼可能會心浮氣躁,暴烈易怒呢?
正如那姬水尹老人所說的,道是修出來的嗎?
道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是、自有永有、無為不動、特立獨行……
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只能被認識。
所以,修行悟道是一種境界,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有為、是不可為的,也是永無止境的。
修行沒有出期,覺悟只在一念:“萬般術法皆是指向的途徑,惟有大道才是真諦……”
不悟道,如何修道?
修的又是什麼?
不認識自己,如何修自己?
修的又是誰?
道是究竟的、徹底的,本自圓滿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
所謂先修行,而後悟道,實際上是一種誤導。
誰在修?
我是誰?
這些涉及根本的自醒自覺,才是作為修行者,首要解決的問題。
覺悟為本,修行為末,本末不分是謂顛倒; 覺悟為體,修行為用,體用一如,是謂自然。
覺悟是解決“我是誰”,修行是解決有所作為,“我能做些什麼”。
為學日益,是磨磚成鏡;為道日損,是悟後修行。
磨磚成鏡,是夢幻泡影,悟後修行是化繁為簡,如同穿衣吃飯,自然而然。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縛,結果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悟道之後修行,是獨與天地的精神往來,如同鷹擊長空、魚翔潛水、萬類生靈,競相自由!
王寶山聽了姬水尹老人的一番話後,突有所感,真乃是一朝聞道,自然醒悟。
雖然他如今在領悟之道上的境界,還處於最淺顯的層面,並沒有到達真正意義上的開悟。
但是,他的理解能力,由此及彼,在恍惚之間,竟然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
倘若加以時日,他也能收穫匪淺,在修行悟道上,有著驚人的造化。
這就好比是,透過一個點,就能延伸出無數的點、或者線數;透過一個念想,就能展現出無限的遐想。
一切皆有可能,皆有可為,皆有可得……
開悟只是一個開端,人心不離身,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人的心,定在生命的本質上,必將: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寵辱不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觀;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如今的王寶山,在開悟前是“我在活著”;開悟後是“我看著我在活著”。
開悟前,他是當局者迷;開悟後,他是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