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目明心眼
在一個多月後,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王寶山基本上,算是學會了“御風術”這門法術,最初級的使用方法。
雖然第三層的功法,還無法完全圓滿,但這門附加的法術,他還是能勉強地練習一下。
按照陰風老人的說法,這御風術算是一門輔助型的法術,只能用在施法者自己的身上,不可用在他人的身上。
不過,它的實際用途,可比那明眼的法術,在行動能力上,強了太多。
能施展稍微地御風術之後,王寶山就能感覺到自己,身輕如燕,腳尖輕輕一點地,就可輕易地竄出數丈之遠,而毫不費力。
這種在地面之上,高速飛奔的美妙滋味,和把一切的事物,都輕易甩到身後的感覺,讓他如同上了癮般。
每日裡,都要在山腰的周圍,狂奔個五六遍,才肯罷休。
讓他大大地過了一把,輕功高手的快感。
當然這種加速的效果,和飛山越嶺的輕功,又大不相同。
所謂的飛山越嶺,大概就是能在半空的山壁上,快速的移動,然後依靠身體地靈敏,而迅速地轉換位置。
絕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能從一座大山,飛越到另一座大山的上面,這是一種很是誇張的想象。
但是,輕功之所以會被普通的習武之人,推崇倍至,也跟他們自身的條件,有著必然的聯絡。
因為他們不像修行之人,依仗體內積攢的靈力,可以輕易地做到。而他們要想到達高空,卻是很難的一件事。
依靠高大雄偉的巨峰,寄託自己欲與天比高的精神,已經不能滿足後,於是就產生了輕功一說。
它虛無縹緲,不一定能看到,可是卻習武者,寄予了深刻的含義。很多人都十分嚮往著,能有這樣的能力,也有人將這樣的思想,付諸實踐,成為了輕功一說。
至於“輕功”這門秘術,講究的是見縫插針,化不可能為可能,在短距離內,以耗費大量體力來實現加速,這種身手和步法,在狹小的地方,施展最為奇妙。
而“御風術”則不同,它施展之後,除了不停地消耗微量的靈力外,就沒有任何體力上的負擔,可以任意的狂奔,絕不會出現體力不支的現象。
並且這種加速效果,會一直維持到靈力消耗完畢,或是施法者,停止御風術為止。
因此一般被低階修仙者,用來長途跋涉或趕路之用,可以說是較低階的修仙者們,外出必會的法術之一。
王寶山自從學會御風術後,對其他的幾種法術,如“聚靈術”、“明眼術”和“驅物術”的興趣,就更加大了。
隨後的日子裡,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它們的上面,希望有一日能像“御風術”那樣,突然領悟透徹,而茅塞頓開,更進一步。
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鑽研後,王寶山意外地發現,他無法施展出這幾種法術的滿意效果,也許並不是他自身的緣故,可能只是他體內的靈力深淺,並不具備所需的條件。
就拿“明眼術”而言,按陰風老人所說的,這種靠不斷地提升靈識,運用神識查物的神通,它必須事先提升自身的靈力多少,達到一定的當量後,再淬鍊靈海之內的神識才行。
她說這“明眼術”,與傳說中的“天眼功”,雖有著很大的差別,但也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天眼所指的是,位於鼻根上印堂位置的天目穴,從印堂進去約兩寸深淺,此穴具有成像的能力。
天眼功練成後,兩眉中間的天目穴,並會因為刺激,而血脈活絡,貫通到了腦中的靈海。
所以閉上眼睛,額前就能出現螢幕狀的東西,而影現成像了。
陰風老人還曾詳細講解過,關於天眼功方面的東西,或許她是有意讓王寶山朝著方面修行。
她認為修行之人,大多開有三隻眼睛;也就是在兩眼之間的眉心處,另開一眼;就是在一對肉眼之外,另有一隻心眼。
心眼的意義有深有淺,淺的指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深的就要講到五眼了。
五眼是除了肉眼之外,尚有層次不等的四種心眼,是指肉眼、靈眼、慧眼、法眼和天眼。
從凡夫至修行的大能之輩,對於事物的現象,終始本末地考察功能,都取決於自身的修行,和領悟程度的高低。
修行的層次越高,心眼作用的範圍就越廣。
常言說眼睛為“智慧之門”、“靈魂之窗”,它能夠明辨物象,增長知識。
凡夫經由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見的距離、範圍,相當有限;太小、太大、太遠、太近,均非肉眼所能見。
或太過黑暗、或強烈的光度,也非肉眼所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