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迷途書生
“秋枝舊葉黃,雛鳥隔夜飢;日夜並行難,浪跡無處歇。”
站在一處破敗不堪的荒山前,杜小三被眼前的荒涼景色所感,情不自禁地吟著這首小詩。
吟罷,他自我陶醉地點了點頭。
“行萬里路,破萬卷書…此言不虛…”
“離開師傅,也有兩年有餘,雖未行至那萬里路程,但也相差無幾了…卻不知三師兄所在何處?”
回想著,自己離開師傅時,他被告知,三師兄當年遊歷天下,一直了無音訊。後來有書信返回,說是身處在這地南國莞平城一帶…具體什麼地方也未說明。
師傅也無他意,只是想讓杜小三在遊學過程中,看能不能找到這名出遊多年的弟子。
一想到師傅,杜小三不禁感慨和羨慕。師傅他老家可是被世人推崇為人師的卓越之輩,獨善縱橫捭闔之道、治國安民之策、還兼修一些推演陰陽的旁門卦理、和修身齊家的做人之理……
當真算得上是學識淵博,無所不知。
他老人家年少的時期,曾周遊地南國境各地,除了遊歷名山大川,還時常以文會友,以一己之才,與國內文士們,鬥文鬥理,卻未逢敵手。並由此名聲大噪,一時無兩,乃至於被地南國的王室宗親們,所欣賞和側目。
但後來,不知所為何事,杜小三的師傅並沒有受到地南國高層的重視。在一度的失望和冷落後,孤傲的他選擇了歸隱,在家鄉土殍山隱居至今。
世人雖沒有給予天驕般的師傅,應得的東西,但並不代表他就會因此而沉淪;因此而平庸地度過餘生。被其教化的門徒無數,特別是他的幾位親傳弟子,那可都是名震四方的卓越之輩。
杜小三最晚拜入師門,在他之前還有六位師兄。
大師兄李寧遠,在國都會川擔任文書司馬一職,位高權重。
二師兄張紅力,為平南府府令,被世人推崇為平南德令,以德政享譽各州府城鄉。
四師兄劉峰,在五羊市躋身市勤官(勤政官,以精於算計謀略,被五羊市令(與城主一職相當奉為知己。
五師兄呂通,為舟山城城主,具體情況不詳。
六師兄文濤,為河東城,南離學府的府院(學院院長,他博學多才,學徒無數。
就論這幾位被人們所熟知的親傳弟子外,還有眾多的受教者,遍佈全國國。在地南國中,不論是在政界、還是在各類流派裡,很多人在學識上,都受到了其深遠的影響。
這真是桃李滿天下,花開一朵又一朵。師傅那人之師表的美譽,也恰到好處,也當之無愧。
六位師兄弟中,唯有三師兄趙顯明,名聲不顯。至從當年出外遊學後,就了無音訊。
若不是兩年前的那封書信,杜小三、乃至他的師傅,都以為趙顯明已不在人世了。
書信的內容,杜小三沒有看過,不知道里面寫了些什麼。但隨後就被師傅以行萬里路、破萬卷書的話語,草草地結束了他在師傅身邊的學習,踏出師門,開始了遊學的生涯。
杜小三入師尚晚,受教不到數年,學識短淺不說,文才不通,且道理不明。
明面上讓他出師遊學,可實際上卻不是如此。對於這點,杜小山也是心知肚明,那並是師傅要讓他,根據趙師兄書信裡提供的方位,來尋找三師兄趙顯明。
在師傅的心裡,三師兄趙顯明可是最理想的弟子,較之其他幾位師兄弟,趙顯明不論在學識、縱橫、卦卜…等等之處,都為上乘,這也正是師傅所青睞有加的地方。
還有就是這三師兄儘管學識過人,但時至今日,不見其有所作為,看來也是鬱郁不得志。這一點也與師傅有著相似的經歷,故而,更讓年邁的師父有些在意。
人的生存軌跡不同,遭受的境況也就不同,所思所想也決然不同;唯一相對的是時光,無論慵懶勤奮,它都在流逝……
想明白了這些,杜小三除了苦笑外,就只剩下了彷徨。他不知道自己的將來,不知道以後會成為怎麼樣人…會有什麼樣的成就……等等,未來的不可預期,讓年少的他有些迷茫,不知前路該如何行走。
“誒,少年郎…請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