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亂則力弱。
何況,抗清義軍連國都沒有!
僅憑諸多武林豪傑,又怎能跟一國之力相抗衡?
只是爭一時之勝罷了。
無論如何,也要滅掉李成棟大軍。
這樣,於人於已於民,也算是有了一個交待。
……
華楓之所以如此調配兵馬,正是遵循了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他將關係緊密,或者交情甚厚的英豪,儘量編為同組,目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配合更加緊密無間。
畢竟相互熟悉之人,心意相通,交流方便。有時甚至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即可完成一次絕妙的配合。
二是互幫互助更加盡心盡力。
親人、兄弟、伴侶、好友危急時刻,自然會不顧自身安危,全力相救。
如此一來,戰損率會小得多。
……
第二個原則,“用熟不用生。”
主將、副將手下配備的將領、兵卒,要麼來自同一區域,相互間比較熟絡;要麼就是自己的部屬或幫眾,相互間知要知底。
這樣,不但相處會更加融洽、號令會更加暢通,而且主將、副將對部屬的武功特點、個人習性也大都瞭然於胸,使用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
兵力調派雖然繁雜,但不過短短五日,即已完成。
效率如此之高,原因有三。
一則,陳近南駕輕就熟。
陳近南作為洪門軍師,排程人馬委實是家常便飯。
華楓等人未來支援之前,抗清義軍主要由他調派。
因此,經驗可謂豐富之極。
二則,五萬人馬並不算多。
由於軍情會議上,已然明確了各支部隊的主將、副將、將領及兵卒,因此陳近南做起來根本無須費神勞力。
何況五萬人馬看似龐大,其實分派到各軍,並不算多。
三則,執行力極強。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一眾英豪均極為自覺。對自己擔任的角色,即便心有不甘,但仍然堅決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