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自從參軍入伍以來,已有近兩個月時間,沒有率性而為,可以說是生活在囚籠之中。
這對於生性灑脫的華楓而言,委實憋得太久,只想盡情發洩一通,是以才會催軍急行。
未想到一時大意之舉,竟釀成如此慘痛後果。
看來,帶兵之人,不能有絲毫麻痺,必須警鐘長鳴!
……
其二,有些忘乎所以。
初戰告捷之後,華楓收穫良多,自認為已深得領兵之道,因而有些變得忘乎所以。
兩相疊加,華楓早將歷代先賢,關於用兵須謹慎的名言警句,拋之腦後。
尤其是孫子之言:“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看來,“安不忘憂”果是至理。
尤其是在並不熟悉的戰場之上,更來不得半點馬虎。
……
其三,並未重視敵軍。
牛頭嶺一戰,華楓以五千之軍,大敗近三萬之敵,戰果可謂輝煌之極!
此戰之後,他也與北伐義軍其他人一樣,難免滋生出些許驕傲情緒。
畢竟他並不是真的“天神”下凡,也會產生七情六慾。
而正是這種從上到下的輕敵之念,才導致了三路兵馬既鬥志昂揚,又盲目樂觀。
在未認真察明敵情的情況下,揮兵冒進,孤軍深入。
看來,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從此之後,華楓深刻吸收教訓,做事必定三思而後行,嚴格沿襲諸葛武侯“一生唯謹慎”之行事風格,幾乎算無遺策,再未出現較大差錯。
至此,華楓才算是真正成熟,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帶兵者。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至理名言,再一次從華楓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
華楓的蛻變,最先發現的,當然是眼力不錯、觀察入微的多思過。
至於那些普通兵卒,卻並無一人察覺。
多思過作為敵軍數萬大軍之統帥,果然有其過人之處。
勤於觀察,勤于思考,正是其最大優點。
華楓“閉門思過”一日之後,那份上位者獨特的氣質,悄然顯現。比之以往的溫文爾雅、丰神俊朗,更具吸引力,也更有震懾力!
那是一種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威壓。
那是一種穩如山嶽,成竹在胸的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