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的第三點考慮,是充分展示自我。
經此一戰,華楓對權力的認識,變得更加清醒。
因此,他迫切需要更大的權力。
而如此展示自我,就是給權力分配增加籌碼。
沒有權力,就沒有兵力。
沒有兵力,又何如能當大任?
如果五萬兵力均由華楓調配,根本無須如此大費周章。
只需在山谷左右兩側,各埋伏一支數目龐大的弓箭手,以射殺逃敵。然後再以大軍一頭一尾兩相夾擊,敵軍陡然受驚之下,見兩側有路可逃,豈能不爭相逃之?
如此,正面交戰之軍緊追擊殺一部,弓箭手設伏射殺一部,驚慌失措之下自相踐踏一部。
三項疊加,敵倖存者恐怕寥寥無幾。
此時,再以華楓等精銳之兵強力追殺之,豈非輕而易舉、手到擒來?
……
俗話說“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如此佈署,“兔子”並不會急,因為還有左右兩側可逃。
之前的四面合圍,不但北伐義軍戰損機率要大得多,而且還會真正逼急“兔子”。
縮頭必死,血拼說不定還有活路。
因為敵軍既然已無路可走,豈能不背水一戰?
既然橫豎都是死,怎能不努力血拼一場?
……
其實,“擊兩頭、放兩側,衝擊、伏擊、追擊相結合”這條作戰謀略,華楓早有所思,但奈何人微言輕。
既然三位首腦已定下四面合圍之策,他索性懶得開口。
誰知道,三位首腦估計形勢嚴重失誤:也就是高估了北伐義軍之綜合戰力,低估了敵軍之戰術素養。
以至於兩軍對壘之後,弄得有些騎虎難下。
好在疑兵發揮了莫大作用,否則鹿死誰手,尚難預料。
……
由此,才有華楓後來的自行其是,遲遲不揮兵合圍。
所謂“兵無常勢”。
華楓的打算是,給敵軍一絲“還有活路”的念想。其必定士氣大減,無心戀戰,只想後撤。
待其退勢已成後,華楓再令眾人分批殺出,形成波浪式衝擊。徹底冷其心,亂其神,斷其想。
此時,敵軍士氣已嚴重受損,加之陣腳大亂,要想再次組織起有效反擊,勢必難於登天。
最後,自己再強勢殺出,給其當頭一棒,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得不說,華楓之策委實縝密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