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為何不趁勝攻破大散關?
因為散關好破,關中難收。
長安,雖然改了名,但天子腳下的那身傲然氣還在關中士庶的身上流淌。
前後蜀,最盛時皆以大散關為疆線,憑的不只是險關。
而境內的實際情況,也迫使他要作出偃兵治民的決定,心頭氣一散,恐懼感自然來。
因為他良心上的那一點,還未被他吃了。
他的心路轉變,其實和尚有寫了十章整,但才小探荷尖,便引來罵聲一片,奇了怪了,我刪的盡是“見習”,很奇怪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又或者沒看前後文怎麼就得出了聖母,垃圾之類的定義的。
天才也需要有成長的空間與時間,也需要契機來產生化學反應。
網文再無腦也需要一定的邏輯,而不是將人名紙片化,一股無腦的殺殺殺。
在另一個閱讀PP上,有讀者留言說和尚真不適合寫戰爭,說本書讀起來像紅樓,好比張飛在繡花,我把這句話當讚語收。
別怪和尚臉厚吶,實在是自認為會繡花的張飛才是真張飛。
不過網友“盡天涯”說的在理:“看網文能靜下心來的還是少啊……”
所以,決定把問題簡單化。
其實“李谷的柺杖”這一章是很降智的,因為,真正的官員說話,從來雲裡霧裡的繞,而不會如此直白。
但要讓秦越自行開悟,少不得再繞上五七章,然後,在某個時間段,突然開悟……不過想想算了,降智就降智吧。
心裡還是耿耿於懷的,一夜沒睡好。
尤其是王著的那句話,簡直弱爆了。
……
從表象來看,虎子的形象比秦越塑造的更成功,憨直善良,武藝高強,一身血勇,時而摻雜一些小農式的狡儈,生活的也比秦越更幸福,因為有天大的難事,都有大個子在前頂著,他只要安享其成就行。
他是快樂的,簡單的,所以好寫。
但我在秦越的角色塑造上,其實更用心一些,起碼設定就難上數倍。
只是聰明人不好寫,寫聰明瞭有時看不明白,不是說智商問題,而是我能靜下心來寫,但大部分人未必能靜下心來看。
這是網文的現實,必須尊重。
……
難得開單章,就再題外話幾句。
戰爭不是請客吃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打到大散關前,只是開胃菜,若能就此東出,那一位在汴梁皇宮裡坐著的,便不會青史留名了。
該繡的花,還要是繡。
另外,本書不會隨意的黑化任何一位歷史人物,因為和尚對每一位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懷有敬意,雖然難免有誇大或是潤色之處,但其行為必有史料支撐。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