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得看具體每年能收多少。
楊信制定的稅率推翻,不過有一項強制性保留。
就是以攜帶大米數量減免舶稅,這一點是強制性的,所有海關都一樣,否則楊都督就挨個去包稅。
而其他海關都是原價。
這樣九千歲手中一下子增加了五十萬海關稅收,加上本年度楊信包稅的四十萬和北方兩關的五萬,大明今年海關收入九十五萬。
相比過去暴漲近十倍。
而且楊信還帶回兩百萬,另外錦衣衛還收了不少保釋金,出去的稅監也多數按照任務額完成,雖然搞得各地官不聊生,據說還有一個知縣被逼死的,但銀子真收回來了。再加上新增加的印花稅,這東西第一年到目前就收了三十萬,這還是很大一部分地方並沒開始,大明商業之繁榮可見一斑,總之連同戶部收到的解京稅收再加這些亂七八糟,大明太倉,內庫,加皇帝的小金庫,這一年最終的收入很可能會達到一千兩百萬。
可以說恍如奇蹟啊!
算上各地留存的,總收入預計超過兩千五百萬。
而在楊信這頭餓狼出現前,萬曆四十八年全年所有加起來總共才收了兩千萬石米和四百萬石麥,再加上些布匹。
當然,部分其實是折銀的,但各地根據情況折銀價格不同,南直隸大多數才兩錢一石,哪怕貴的山西才六錢,總之這部分折銀律很亂,大致上這兩千四百萬石和幾十萬匹布,折銀後算作一千兩百萬吧。這部分是大明歲入的核心,但部分地方留存部分解京,而且各地比例也不一樣,大致上是一家一半,但解京不意味著送到京城。
解京的意思是歸戶部支配。
所以給宗室的,給地方駐軍的,這些需要戶部負擔的亂七八糟開支通常都是就地支付。
前者是很大一塊,靖江王跑廣州要銀子,就是因為廣西解京的稅款,根本不夠養活他家那幾千口豬的,除了廣東需要從解京稅銀中撥一部分,湖廣同樣每年得給他一些,這些宗室消耗了太多。
真正給京城的其實就是皇室開支金花銀,固定一百萬,漕運米,一年多少看運力,正常年景就是四百萬石。
剩下就是商稅之類了。
這部分核心就是鹽稅,一百四十萬,其他亂七八糟商稅加遼餉,萬曆四十八年總共收了五百八十萬,其中主要就是遼餉。
而支付遼東的軍費就是這裡出。
每年六百多萬,不夠就另想辦法。
比如加遼餉。
畢竟漕運是供應京城的,這個還有一堆王公大臣等著開工資,京城官員的工資就是從這部分收入裡花,此外薊鎮,山海關等地軍糧,在京還沒就藩的藩王,這些也是由這四百萬裡面出。
皇帝金花銀是養內廷的,楊信這些在京武將領工資其實也是從金花銀裡面拿。
這部分輪不到軍費。
但無論實物折銀還是直接收銀子的那些,總共加起來,萬曆四十八年也就是算兩千萬吧,雖然各地折銀律不可能達到五錢,絕大多數其實四錢以下,但朝廷收入裡面還有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目前稅收是實物和白銀並行,所以過去徵收的很多奇葩稅收都在,比如十幾萬斤棉花什麼的,但這些根本折不了幾個銀子,餵馬的草料還兩千萬束呢,折銀能有幾個?
楊信在廢除遼餉這個雜稅的最大頭之後,依然讓朝廷一年歲入增加了五百萬兩。
奇蹟一樣啊。
雖然他帶來的兩百萬屬於橫財,但這也是稅收體系內,本來朝廷的歲入裡面就包括罰沒銀,而這明顯屬於罰沒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