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我們獲得張京投靠,雖然實力大增,在中原之戰中也佔據了主動,大軍可以縱橫馳騁,但也在事實上陷入了被兩面夾擊的困境,接下來的局面只會更加艱險。
“如之奈何?”
眾人開始苦思對策,胸有丘壑的王載率先出聲,並且語出驚人:“王上,大軍想要破解困局,為今之計,只有主動聯合魏氏!”
吳國官將都向他看過來,有人憤怒有人疑惑,有人欣賞有人不屑,楊延廣不動聲色的哦了一聲:“太傅可否詳說?”
王載沉穩道:“若是我們不聯合魏氏,那麼照眼下的形勢而言,魏氏跟楊氏就極有可能聯手,圖謀先行擊敗我們。
“中原之爭,我們得了張京為羽翼,已是搶佔先機,成為了目前而言最強大的存在。
“趙氏不擊敗我們,就不可能取代我們在中原的大勢;魏氏不擊敗我們,連進入中原都做不到,談何爭奪中原?
“故而老臣認為,趙氏與魏氏必然聯手,我們唯有率先聯合其中一方,才能擊敗另一方,立於不敗之地!”
楊延廣點頭認可王載的道理。
吳國官將中有人贊同王載的意見,有人不贊同,有人部分贊同,建武軍節度使吳俊冷聲道:“聯合魏氏,說得輕巧。
“要魏氏大軍成為助力,我們就得開啟函谷關,放對方進入張京的地盤,屆時王大人拿什麼保證,魏氏大軍會本本分分的橫穿張京的地盤,到東面與我們一起對戰趙氏,而不是假道滅虢?
“若是魏氏大軍在半路突然調轉兵鋒,四下攻掠張京的藩鎮,我們豈不是引狼入室?
“屆時魏氏如若再跟趙氏聯手,對我們兩面夾擊,那我們豈不是立馬被架在了火上烤?”
這的確是很有可能出現的情形,眾人相繼陷入沉思,有人看王載的目光頗為不善,有人期待他的解答。
楊延廣未作置評,只是好整以暇等待王載的後文。
王載一副八風不動、老奸巨猾的樣子,面不改色地道:
“凡事都有利弊,想要得到就必須付出,若是我們不能承擔風險,便也不能收穫成果——大軍出征中原難道是必勝之戰?
“我們從一開始就在冒險。關鍵只在於風險大小,收穫多少。況且麻煩並非不能解決,風險並非不能一定程度上規避。
“魏氏進入張京地盤,四面都是我們與張京的大軍,他們如果想要假道滅虢,立時就會被我們圍攻,憑什麼覺得自己必勝?
“而一旦魏氏率先挑起與我們的爭鬥,雙方兵馬陷入混戰,那不過是便宜了趙氏,平白讓趙氏輕鬆攻城掠地,甚至是在我們兩敗俱傷之時坐收漁利,對我們各個擊破!
“這種損人不利己,給旁人做嫁衣裳的事,魏氏為何要做?”
說到這,王載有意頓了頓,留給眾人思考的時間。
吳俊臉色微變,察覺到了自己的思慮不周、不長遠,但他並沒有立馬改變主意,因為道理只是道理,萬一魏氏就是不長腦子呢?
王載向楊延廣拱了拱手:
“王上,我們除了跟魏氏簽訂盟約,讓他們不能中途叛變、失信於人、揹負罵名、丟失人心、無法立足外,還可以跟魏氏相互質子,來確保雙方的聯合穩固。”
有現實利益的約束,還有質子這個環節,風險可謂是降到能降到的最低了,楊延廣陷入沉吟。
說到底,這不是楊氏逼迫魏氏,也不是楊氏一廂情願,而是雙方聯合符合彼此的需要。
吳俊又提出了質疑:“就算我們想要聯合,魏氏便一定會同意?
“魏氏大軍進入中原,周圍都是我們的城池、軍隊,相當於孤軍深入,置身於群狼環伺之境。他們憑什麼相信我們,確定我們不會在他們行軍途中,忽然對他們動手?”
這個問題,王載沒有接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