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二月初十。
王則之麾下的六萬軍士已經分配了下去,駐守各地。
王則之親自駐守屈野川。
屈野川荒涼的程度遠遠超出王則之的預估。
只有俄木布紮營的一帶還算是水草豐美的地方,至於其它的地方,除了沙漠還是沙漠。
沒有辦法,王則之只能在俄木布的營地上安營紮寨。
安營紮寨之後,王則之就開始命令麾下的兵馬在這裡興修水利、植樹造林、開墾耕地。
同時,他還教遷徙而來的流民在這裡養雞。
雞可以吃草原上或者沙漠裡的蟲子,雞糞又可以肥沃土地。
慢慢的就可以將沙漠化的草原恢復成草地。
原本他手裡的人是不夠用的,令他沒想到的是。
留在這裡的牧民仍舊有不少,這些人加起來竟然也上萬了。
王則之命人把散落四處的牧民集中了起來,進行編戶。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人個個情緒激烈,表示要和漢人決一死戰。
可是,當營中的一個韃子認出了自己的家人之後,一切都變了。
這些牧民之所以要留在這裡,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自家的男人還活著。
他們怕家裡的男人迷路,找不到回家路,所以他們在這裡等著。
這些韃子兵,有些是王則之從俄木布手裡俘虜來的,有些是從林丹汗手裡俘虜來的。
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土默特部的族人,此刻有不少人都找到了自家的族人。
這些韃子兵找回親人,一個個開始勸說親人接受編戶。
同時,他們把自己的遭遇都講了一番。
最主要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有軍餉,即使是剛加入的俘虜也有軍功賞賜。
這些人拿出手裡的軍餉和賞賜,在王則之手裡購買了茶葉、鹽巴和糧食,帶給了家人。
這一下,牧民們不再排斥王則之的軍隊。
甚至有了接納的意思。
至於那些沒有找到自家男人的牧民,他們也不願意離去。
他們認為自家的男人還活著,只要他們在這裡等下去,家裡的男人終究還是會回來的。
有了這些韃子兵的介紹,這些牧民對於王則之的大軍態度有了改觀,接收編戶也變的容易起來。
王則之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把三級以下的軍士另做安排。
他將這些人編成了軍功兵,至於三級以上的軍士則被編為了編制兵。
軍功兵,平時不吃餉,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他們是靠吃軍功生活的。
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回家務農,幫助家裡人做事。
有戰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響應號召回歸。
至於他們的軍功,有兩種領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