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說了,他不敢不給咱們軍餉,你們看被我說中了吧。”
張耀陽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得瑟的說道。
他的部下牽著他的馬,舉著火把行走在隊伍的中間。
“是,總旗大人說的是。
可是小的們不明白,這總兵大人為啥要咱們晚上去領餉啊。”
張耀陽的部下不解的問道。
“你懂個屁呀,那是他害怕咱們鬧餉譁變,這種事兒又不是沒發生過。”
崇禎年間,因為國庫空虛,朝廷發不出軍餉,各地士兵經常譁變。
崇禎元年,七月二十日,薊門駐軍由於飢餓索餉鼓譟,焚搶火藥,經多方措處,始解散。至八月初,順天巡撫請先發欠餉三月,以安軍心。
史稱薊鎮兵變。
崇禎元年,七月二十五日,遼寧寧遠軍中四川、湖廣兵因缺餉四個月,發生兵變,其餘十三個營起而應之,縛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于譙樓上。
八月初,袁崇煥與兵備副使郭廣密謀,誘捕其首惡張正朝、張思順,斬首十五人,平定了兵變。
史稱寧遠兵變。
還有提前了的固原兵變。
駐守固原的邊兵缺餉,士兵乘農民起義爆發之機,一齊造反,劫奪固原州庫。
巡撫胡廷宴與延綏巡撫嶽和聲互相推諉,譁變士兵多加入農民起義隊伍。
正是因為有這些人鬧過餉,張耀陽才敢聯絡各堡城火路墩軍士,組織這次討餉。
“那是,總旗說的是。”
張耀陽的部下剛說完,草原上就颳起了一陣巨風。
這陣風來的猛烈,正在行進的隊伍都停滯了下來。
張耀陽騎在馬上,眯著眼睛用胳膊擋住了前臉。
“他孃的,這什麼鬼天氣。”
張耀陽抱怨了一句,這股風颳的更猛烈了。
隊伍中邊兵們手裡舉著的火把,接二連三的被滅。
這股風一直持續了數十息才停止。
“夜不收點火把了。”
夜不收,明代邊防守軍中的哨探或間諜的特有稱謂。
“夜”又稱“哨夜”、“夜不收”、“直撥”,專指“能深入虜營哨探得實”者,即能夠深入敵境進行偵察活動的哨兵,因其行動遠離墩臺邊堡,故又稱“遠哨夜不收”、哨探、間諜、哨撥夜探、撥夜等等。
明朝時期,由於邊軍缺餉缺糧,導致營養不良,多有夜盲症。
但是,夜不收卻不存在這種情況。
能當夜不收的都沒有夜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