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四年,胡宗憲任主帥,戚繼光任副帥,打贏孟加拉海戰,重新奪回印度控制權。
隆慶六年,張居正親自統兵,將商隋聯軍擋在天山省苦盞之外。
隆慶七年,東京陷落,而在第二年,日本省布政司參議徐光啟,巧妙奪回了東京城。
隆慶八年,戚繼光率兵攻克虞國,全據馬六甲海峽,並完全封鎖海峽,禦敵於外。
隆慶十年,東京海戰,戚繼光大勝周燕聯軍,日本海域重新被大明掌握。
張居正啟用徐光啟,為日本督撫,掌軍政大權,抵禦外敵。
隆慶十一年,戚繼光在蘇拉威海戰中戰敗,呂宋和婆羅洲岌岌可危,隆慶十二年,呂宋陷落。
沈國宣佈呂宋併入沈國。
卻在同年,胡宗憲支援戚繼光,戚繼光收復呂宋,並將沈國滅國,大明全據沈國。
隆慶十三年,婆羅洲內亂,有叛軍宣佈獨立。
張居正派俞大猷去婆羅洲平叛,剿滅叛軍。
朝中按軍功升爵,一個叫李成梁的軍人,因功封伯爵之位,也進入了張居正的眼界。
他破格任命只有十六歲的李成梁,為沈國督撫,並抵擋來自大洋洲的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打了九年了,各個藩國積累的底蘊幾乎消耗一空,大明卻並沒有傷筋動骨,反而被大明侵吞進兩個藩國。
可Z5聯盟卻希望大明吞入更多的領土。
大明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就因為太大了,越大越爛,越爛越廢,大明如此龐大的國土,就需要400萬常備軍來守備呢。
現在又增加兩個省那麼大的地盤,需要的軍力翻倍了。
世界也第一次見識到了張居正。
是這個人,挽救了大明朝。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大藩國可以說準備得非常充足,而大明肉眼可見的衰落,此消彼長,天下藩國聯合在一起,一定比大明要強的。
嘉靖帝瞎鬧,最後把自己搞得不人不鬼,死得也輿論洶洶。
這就給天下藩國可乘之機。
新等級的隆慶帝,又是個膽小鬼,居然連皇權都不敢要了,整天躲在宮裡,什麼都要過問張居正。
本以為,大明是真的衰落了。
大跌眼眶的事情發生了,這個張居正強到變態。
九年時間,大明只丟過三個省,七個省發生過動亂,最後居然反向擴張兩個省的地盤,滅了兩個藩國。
大大小小戰爭幾百場,大明起碼勝多敗少。
關鍵他挖掘出來的名將太可怕了,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最近又冒出一個李成梁。
尤其是戚繼光,越打越強,開掛升級了一般。
大明總共徵召了1100萬大軍,硬生生扛過了九年,大明的底蘊尚且沒有完全消耗一空,可見其可怕程度。
張居正是一邊打仗,一邊為帝國理財。
大明經濟在這九年時間裡,一直向好,民間甚至有聲音,支援張居正登基稱帝。
當然了,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還是不要說。
撤皇帝制,改用責任內閣制是可以的。
請原諒章節太小,而且更新不及時,這幾天趕稿加新書趕得太厲害了,今天腦袋疼,疼一晚上了。
預計五月五號完本,原諒我最後幾天更新不及時,最後還有多少字,我也不能確定,儘量把最後的內容全部寫完,實在抱歉,就最後幾天了,還讓大家等,不好意思,請原諒我最後的放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