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嘉靖帝當時在朝堂上大殺四方,把當年欺負他的朝臣,包括他懷疑害死他爹的人,都給殺絕了。
他想恢復跪禮,卻被民間一頓擠兌。
嘉靖五年,大權在握的嘉靖帝,展開了一系列改革,收回皇權。
王守仁卻在嘉靖五年,提出辭呈,告老還鄉。
他再次出山入朝,就是為了還老皇帝的人情,護佑朱家皇帝,再走一程而已。
他這一生,可謂是少年得志,中年坎坷,晚年悟道,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尊聖人。
和老皇帝預測的差不多。
朱見漭繼位之後,表面上重用他,其實把他塞到角落裡,根本不重用他,再過兩年,把他踢到地方去。
他也倒黴,地方發生了舞弊案,他被牽連其中,先被降職,在京察中評差,他在地方被揉圓搓扁,日子過得很不好。
關鍵是,他經常上疏,跟皇帝說地方之事,導致朱見漭討厭他,地方官員更討厭他。
他忘記了,以前他能說,那是因為朱祁鈺護著他,他是朱祁鈺秘書出身,朱祁鈺把他當孫子似的疼愛。
所以地方沒人敢給他穿小鞋。
現在不一樣了,朱見漭無視他,也不願意看他的上疏,地方官員揣測皇帝的心思,肯定也給他小鞋穿嘍。
王守仁在地方蹉跎十二年,成化十七年,被徵召進入軍中。
朱見漭西征,是帶著他的。
王守仁在戰場上確實得到了發揮。
卻因為經常勸諫,被朱見漭厭惡,整個西征路上,若論功勞排序,王守仁能排進前三。
可他被老皇帝寵壞了。
他看問題的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樣,總能一針見血的提出問題,並且對很多事情吹毛求疵。
明明在別人眼裡已經很完美的事情了,可王守仁還是不滿意。
以前老皇帝在時,很願意聆聽王守仁的話,這就養成了王守仁尖酸刻薄、說話難聽、吹毛求疵的性格。
王守仁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這是老皇帝故意在養成他這樣的性格。
這樣性格的人,別說官場,職場都混不下去。
所以,王守仁明明戰功很大,朱見漭封了官兒就把他踢走了,故意把他留在西域,讓他鎮守西域。
朱佑梐登基後,放飛自我,王守仁完全和弘治年間的朝廷格格不入。
所以,在弘治三年,他就辭官歸隱了。
之後幾年,他就一直遊覽名山大川,一邊研讀自己的理論,老皇帝的那套理論,朱見漭寫了二十餘年,並沒有完成。
朱佑梐登基後,弘治年間壓根就不研究了。
可能是理論走入死衚衕了,也可能是朱佑梐沒有年輕時候的野心了,不管什麼原因,理論他肯定不研究了。
朱祁鈺臨終前最大的遺憾,被他的親孫子丟進垃圾桶了。
朱佑梐放飛自我了。
朝堂只顧著爭權奪利,誰願意沉下心來,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啊。
別人不去研究。
他王守仁來研究。
但他不能走老皇帝的路,那是對老皇帝的不尊重。
他要走一條屬於他王守仁的道。
弘治五年,到弘治十五年,他一直在思索的路上,他一邊走一邊思索,終於還是在一個叫龍場驛的地方,悟道。
他在龍場驛住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