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都,北京城,常住人口在6200萬以上。
是大明第二大城市。
第一大城市還是上海。
北京,叫北京也不合時宜了,以後要改為中京、聖京、龍京之類的了,因為大明要在熱河建北京城。
十京制之下,很多城市的名字都要改。
北京屈居第二,因為北京把北直隸拆分成幾個城市,如果合在一起,人口1.7億,哪個城市比得了?
之所以拆分城市,連喝水都困難,談什麼幸福感啊。
還供熱,還交通呢。
通電都費勁。
堂堂大明雄都,擠成這樣,也太可怕了。
景泰六十五年,中樞決定,將國企外遷,遷去河北、河南、遼寧,人口外移。
並且,嚴格限制戶籍,北直隸不允許隨便進人了。
再進來京師生態就崩了。
等勒拿河引水工程之後,再看看情況吧。
進入京師,的確能感受到極致的繁華,但這種繁華也讓人喘不上氣來,極致壓抑的繁華,實在太擁擠了。
八排車道,上班時間能擠兩個小時,誰懂啊。
這還站著交警指揮交通呢,騎得還是腳踏車呢。
道路是年年擴,年年不夠用。
道路是年年修,條條堵。
誰懂啊。
去年朱見漭都想遷都,離開這,太擠了。
天津也這麼擠,天津人口在4000萬以上,又是一座超級大都市。
現在天津靠海,排汙不是問題。
等到渤海灣填充完畢,渤海省誕生了,排汙都是問題,1.7億人產生的生活垃圾都沒法處理。
景泰六十六年,朝廷就提出,必須緩解北直隸交通,必須疏散北直隸人口,這麼多人口擠在一座小城市裡,早晚擠出事。
所以,今年年初,就有一百多家國企,遷出京師,在河北落戶,可人口沒走多少。
深層邏輯很簡單,因為人多,生意好做,做點小生意都往這擠,人越多生意越好做,就越擠越多。
哪怕遷走了國企,還是人滿為患。
因為進來的人多呀。
總不能限制,北直隸不允許遷入人口吧,那還發展不發展了?
只能將在熱河建都的事情提上日程。
朝廷剛開始決定,在錫林浩特建都,叫上京。
本來朝廷是想選擇在赤峰,就是遼上京的原址上建都的,可是,這裡距離京師太近了,缺乏政治意義。
也有朝臣認為,去杭愛山上建,問題是,北方加高之後,蒙古高原能有什麼用?
還是在熱河省建。
可是,欽天監派人去看了之後,認為這裡不是龍興之地,一路往北考察,認為和林有龍氣,應該在和林建都。
和林本身就是蒙古帝國的首都,後世叫烏蘭巴托。
朱見漭說是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