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的石頭城你沒看到,所以就認為華夏建築落後,這不純腦殘嘛。
稜堡是厲害,城牆就差了?
冷兵器時代攻城,有幾座堅城是打下來的?都是彈盡糧絕熬下來的,甚至熱武器時代,攻城也不容易。
而且!
這裡面有一個巨大問題,磚牆倒了,守城士兵能夠快速砌牆,石頭倒了,你用個屁砌啊,倒了就被破城了。
至於建築風格方面。
有人會說,華夏建築也都是木製建築,木製建築容易著火、維修成本高、年久失修就會爛掉等等問題。
可就沒想過嗎?木頭建築舒服呀,冬暖夏涼的實際問題,沒考慮嗎?
年久失修,人都沒了,修不修有什麼用啊?古人造房子的目的又不是留給兩千年後的人看的。
石頭房子冬天冷夏天熱,住得非常難受。
而且樣式醜陋!
追求美觀的華夏士族,他們的審美是非常高階的,西漢就有絲綢之路,漢武帝不知道中亞建築風格嗎?為什麼沒學?因為醜!因為不符合華夏審美,不然華夏也早就是歐式建築了。
現代人看慣了華夏建築,所以覺得歐式建築好看。
同樣道理,歐洲人也覺得華夏建築好看,這是審美疲勞啊,很正常的。
最重要的是,木製建築考驗的是木工水平,對木工水平要極高,看看簡單的榫卯結構,就看出華夏建築的巔峰。
為什麼後世人總低估老祖宗的智慧,別忘了,清朝早期之前,世界霸主一直是中國,方方面面都是領先世界的,如果東西不好,番邦早就進貢了,然後王朝就學了。
縱觀世界歷史,都是在學好東西,舶來的好東西一點點本土化,變成自己習慣的審美,最後變成自己的東西。
華夏也是這樣,華夏強大在於學習,沒學就證明不適合這片土地。
而且,別用屁民的審美,去評估士大夫的審美,士大夫從小養尊處優,除了玩就是玩,又不是社畜,什麼好東西沒見過?人家還有一個個頂級圈子,他們的審美怎麼可能比屁民低?
的確,清中期之後,西方文藝復興之後,建築水平確實超越了華夏,從選料、幾何構圖、建築風格等方方面面,都超過了華夏,這一點無可厚非,落後了就得認。
為什麼忽然就彎道超車了呢?
因為科技,建築和科技息息相關,人家科技領先了,各種先進工具製造出來了,一些大膽構想的建築也能建造出來,自然而然地就領先了,也自然而然的就全方位領先了。
話說回來。
新京的建築風格,是中西合璧,古現交融。
朱厚煐在新京盤旋三日後,便北上暹羅國。
暹羅被大明拆分成兩個省,新荊和新揚兩個省。
景泰六十五年,新荊省被改名為吞武省,簡稱泰,省治仍在吞武裡,人口1.7億。
初期定名字是湄南,因為吞武省內最大的河流是湄南河,曼谷就是湄南河沖刷出來的平原,也就是曼谷平原。
可是,湄南和湄公,容易混淆,還不如用城市名做省名,如果用暹羅的話,可能會喚醒某些人的記憶。
所以就從吞武裡、春武裡、沙拉武裡、華富里、信武裡等地,挑省治的名字,當做省名,泰國叫什麼裡的地方真的多,而大明沒有這個習慣,就把“裡”去掉,變成了吞武。
大城王朝的大城,就是大明的汴京,第三個京師,近幾年汴京不斷在擴大,已經將曼谷完全擴進了汴京。
大城距離曼谷很近的。
汴京設直隸的時候,包括曼谷、春武裡、碧武裡、夜功、芭提雅、巴真武裡、沙拉武裡、佛統等這些富裕地方,可以說整個曼谷灣全在汴直隸裡。
汴直隸一直在吸血吞武省。
景泰六十五年,撤汴直隸,將汴直隸地區還給吞武省。
但保留曼谷。
汴京人口從巔峰3900萬人,削掉這些城市後,僅剩2600萬人,而常住人口卻有3100萬人。
因為汴京是大明第三京,又是靠海的京師,朝廷所有好政策都會傾斜於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