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凜冬將至。
景泰二十三年走入尾聲。
年終朝會上,耿九疇親自做年終總結。
大明實現了全年沒有一例餓死的案例,平均每人年消耗油料達到了一兩!就是說,大明三億人,一年內都吃到了一兩油。
沒有餓死的,又吃到了油,這是特別了不起的成就。
小農經濟是永遠做不到的事情。
最驚人的是,人均消費一尺棉布。
等於說,大明百姓都能買衣服穿,而不是自己織衣服穿,這是消費觀念的升級,也恰恰說明民間百姓兜裡有了錢了。
也得益於棉花價格下降。
大明從今年年初,就在西域種植棉花。
西域本就有種植棉花的傳統,從西漢時期就種植棉花,並出口給兩漢,大明控制西域後,就打算用好西域的地方,大量種植棉花。
而西域種植棉花,自然帶動了西域之外的胡部也跟著種植,出口給大明,棉花暢銷內地,價格就被打下來了。
除了西域棉花外,大明還在寶州府和呂宋大規模種植棉花。
為了餓死呂宋土人,大明在呂宋不種一粒糧食,逼得土人只能跟野獸搶食物吃。
大明更是瘋狂砍伐樹木,對土人進行滅絕政策,一個不留,奴隸也不要,女人也不要。
明人吃的,全靠船支運送。
呂宋全是棉花地,移民過去的高價賣棉花,低價買糧食,日子過得非常舒坦。
寶州府則是一邊懷柔漢化,一邊種植糧食和棉花,對土人是邊殺邊撫,引導他們下山種植,變成漢民。
今年,寶州府竟出現了盈利,從吃中樞救濟糧,到自負盈虧,還小規模盈利。
高明在寶州十二年,功勞巨大。
藉著寶州之勢,福建也一改原來頹勢,種滿了桑樹,遍地是桑樹園,大規模生產生絲,出現了幾大生絲巨頭。
福建一粒糧食不種,全種桑樹,成為大明最大生絲基地。
這得益於兩湖糧食供應,給福建十年時間自廢武功,放棄了原有的生態模式,轉型為桑樹種植基地。
才有了今天的福建絲綢,福建茶。
廣東和浙江,也有樣學樣,大規模放棄種植糧食,轉而去種植桑樹,尋找瓷窯,燒燒瓷。
這一點中樞並不反對,這樣的富裕省份,若都牽絆在糧食生產上,著實是浪費了資源。
但中樞最多能支援一個省的改造,所以先浙江後廣東,除非兩省能一半改一半不改。
皇帝的意思是,廣東和浙江,沒必要都學福建去種桑樹,可以全方位發展嘛,要利用好地域優勢,發展高附加值產業。
內地諸省的產業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中樞是要將低附加值產業,轉移去邊疆省,比如種植糧食,轉移去東北,去婆羅洲、去暹羅,內地做高附加值產業。
這樣一來,大明為了肚子問題,永遠不敢放棄邊疆省。
甚至,皇帝還在打算,邊疆省實行單一產業結構,讓他們必須依附於內地,才能生存。
哪怕有叛軍佔據一省,也沒有完整的產業鏈,無法稱王稱霸。
“今年國庫財政收入,超過了9000萬!高達9126萬!”
耿九疇一句話,震住朝中諸臣。
“財政稅收最高的省,是江蘇!”
“三甲是,江蘇、浙江、南直隸,然後是廣東、福建、北直隸、交趾、廣西、山東和山西。”
“排行倒數的,分別是四川、雲南、貴州、寧夏、蒙古、突厥、韃靼。”
四川因為太小了,又地處內陸,還在籌備打仗,若算上重慶省,完整的四川是能排進前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