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聯軍號稱二百萬,冒著雨季攻打新益州,雖能守城,卻被壓著打,已經有軍隊穿入新益州了。”
“邢國公尚且在廣西練兵,新益州僅靠郭登三人十五萬大軍撐著。”
“這場仗事關大明的顏面,百越之地的百年安定!”
“這是國戰,必須要勝!”
李賢一錘定音:“所以,國內,能安定則安定,貴州不能打了。籌集軍糧送去廣西,隨時支援新益州。”
“首輔大人說的沒錯,貴州土司被大明養了百年,又靠近內地,已經算養熟了。”
王復附和道:“關鍵此地沒有油水,如今種植上玉米,人口少還能餬口,若人口多了,自給自足都難。”
“就不要再發動戰爭了。”
“水西安氏、水東宋氏、永寧奢氏願意繳納足夠的銀子,全家離開貴州,就可以了。”
“當務之急,一個是北征兀良哈,一個是南面打國戰。”
“好在朱英警覺,沒有往新益州和暹羅交界處移民,否則問題就大條了。”
“只要能守住過了雨季,一切都好說。”
王複道:“今年年景確實不好,五月了,沒下幾場雨,怕是真有旱情。”
“有也無妨,已經讓各地挖井了,有了井水灌溉,不至於太慘。”耿九疇道。
幸好皇帝推廣手壓井,還令鐵廠多多打造,半賣半送,讓民間普及。
到時候百姓用地下水自己灌溉,總能有點收成。
“內閣應該下旨,讓百姓不要賣糧,防備旱災。”白圭道。
他其實想說,讓百姓不要賣糧。
百姓又不傻,家裡剛有點存糧,怎麼可能賣掉呢。
“絕對不行,若把旱災傳揚出去,三人成虎,指不定會什麼樣呢?旱情沒咋樣,百姓就先亂了。”
李賢搖頭:“只能打壓糧商,不許糧商收糧。”
“那能管住幾個人?”白圭覺得是無用功。
“管住一個是一個,中樞再放出風去,收購一批糧食。”
民間之事,中樞真的管不了。
李賢話鋒一轉:“陛下說的捕撈海魚,用魚乾救災,再普及橄欖樹,熬製橄欖油,還要開墾吉林的耕地,雜交水稻,讓稻種適應吉林的寒冷。”
“熬過這幾年苦日子,後面就好過了。”
“開海的詔書已經擬定好了,欽天監挑出個良辰吉日,就頒佈全國。”
雖然沿海百姓已經出海了,但正式詔書並沒有頒佈。
如今正式頒佈,上面特意寫了,開海後永不禁海。
詔書擬定了很多份,還要張貼皇榜,昭告天下。
這件事當然沒意見了。
“昨日,湖北督撫年富上疏,說施州土司徹底蕩平,整個湖北,再無土司半寸之地。”
“得兵11萬,金銀140萬兩。”
“本首輔的意思是,這些土兵送去廣西,交給邢國公集訓。”
“施州衛改為施州府,原永順宣慰司,改為永順州。”
“諸位意下如何?”
永順宣慰司是去年蕩平的,今年年富又蕩平了施州衛,整個湖北,再無土司之地。
“不如併入施州府,何必單獨設一州呢?”王複道。
卻被李賢否決了:“設兩地更好,謹防互相串聯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