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文曜把陶魯招來,試探陶魯一番。
“自強可有老師?願否拜入老夫門庭?”
陶魯對自己有著清晰認知。
皇帝想讓他做勳貴,那就要斬斷和文官的關係,皇帝才能放心,才會重用他。
他躬身一禮:“謝督撫大人厚愛,學生已經拜臨漳侯和沙州伯為師。”
“可惜了。”
項文曜開始試探陶魯,而陶魯滿嘴家國大義,為陛下靖忠而已。
難道我會錯意了?
項文曜覺得不是,陶成做得太絕了,調包軍糧,一旦被查實,陶成的爵位肯定丟了!
可是,陶成偏偏做了。
不就是皇帝授意的嗎?
王貴肯定不能保了,還得想個辦法,遂了皇帝的心思。
這封請罪書得好好寫,必須把貴州督撫的名頭讓出來,給皇帝的人建功立業。
他項文曜當初跪舔于謙而上位,但如今皇帝勢大,他更願意傾向於皇帝,成為名副其實的帝黨,討得陛下歡心。
另一邊,程飛等鎮遠衛上下,對陶成感激涕零。
陶成將軍糧的一部分,分給鎮遠衛,讓鎮遠衛得到些許補貼,日後等新糧入貴,一定優先補給他們。
而八月末的宮中,十分忙碌,皇帝即將南行,隨侍的人員還未完全定下來。
朱祁鈺先收到貴州軍糧調包案。
“項文曜倒是為老不尊,納了同年的女兒為妾。”
“還次次上書講述王貴之功。”
“朕看他是老眼昏花!”
朱祁鈺呵斥:“傳旨,清查貴州上下軍糧,所有軍戶的糧餉,分毫不許差!”
朝臣卻覺得此案蹊蹺。
紛紛想到了于謙。
皇帝要南巡了,最放心不下的兩個人,一個是朱祁鎮,一個是于謙。
所以,作為于謙的人,項文曜在貴州軍政大權,皇帝是擔心的,所以需要換掉項文曜。
而項文曜也聰明,看穿皇帝的深意,主動請罪,請辭督撫之位。
“陛下,此時正是戰時,貿然清查軍糧,會引起地方動盪,不利於地方安穩。”
姚夔建議:“不如等戰後,挾大勝之威,清查貴州各府庫錢糧。”
朝臣皆認為,不該貿然清查軍糧。
其實,這個是幌子。
朱祁鈺有點不爽,問他們:“那王貴,該怎麼處置啊?”
“請陛下按照律法處置!”王復開口。
這算是重罰了。
朱祁鈺卻道:“那可是便宜他了,查清楚他貪了多少,折算成價,讓他在貴州擔任役夫,一分一毫地給朕賺回來,讓他家世代給朕賺,直到還清為止!”
果然!
皇帝沒處死王貴,說明陶成是他授意的。
王貴確實有罪,但天下官員,哪個不貪?就說那陶成,替換出來的軍糧,不就進了他的口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