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是諸代爭論極大的命題之一。
王霸之辯,始見於《孟子》,重點論述章在《公孫丑上下》,例如: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區別王道和霸道的重點在於,你是用德教來倡導仁義的,還是用假借仁義之名來用無力屈服別人的。
荀子也說王霸:
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則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敵得之以強。聚斂者,召冠、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荀子·王制》)
又: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
用強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也,則傷人之民必甚矣。傷人之民甚,則人之民惡我必甚矣。人之民惡我甚,則日欲與我鬥。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則傷吾民必甚矣。傷吾民甚,則吾民之惡我必甚矣。吾民之惡我甚,
則日不欲為我鬥,人之民日欲與我鬥,吾民日不欲為我鬥,是強者之所以反弱也。地來而民去,累多而功少,雖守者益,所以守者損,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諸侯莫不懷交接怨而不忘其敵,伺強大之間,承強大之敝,此強大之殆時也。
知強大者不務強也,慮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則諸侯不能弱也,德凝則諸侯不削也,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強道者也。
彼霸者不然,闢田野,實倉廩,便備用,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然後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存亡繼絕,衛弱禁暴,而無兼併之心,則諸侯親之矣;修友敵之道以敬接諸侯,則諸侯說之矣。所以親之者,以不併也,並之見則諸侯疏矣;
所以說之者,以友敵也,臣之見則諸侯離矣。故明其不併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無它故焉,非其道而慮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矣。(《荀子·王制》)
董仲舒也說王霸: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幷見。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髮銜哺而遊,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遊於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而朝,民情至樸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時至封於泰山,禪於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諸侯各以其職來祭,貢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廟,端冕盛服,而後見先,德恩之報,奉先之應也。
(《春秋繁露·王道第六》)
又:
曰:“古者周公東征則西國怨。”桓公曰:“無貯粟,無鄣谷,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宋襄公曰:“不鼓不成列,不阨人。”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君子篤於禮,薄於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祥;強不陵弱。”齊頃公吊死視疾;孔父正色而立於朝,人莫過而致難乎其君;齊國佐不辱君命,而尊齊侯;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救文以質,見天下諸侯所以失其國者亦有焉,潞子欲閤中國之禮義,離乎夷狄,未合乎中國,所以亡也。吳王夫差行強於越,臣人之主,妾人之妻,卒以自亡,宗廟夷,社稷滅,其可痛也,長王投死,於戲,豈不哀哉!
·······
秦穆公將襲鄭,百里蹇叔諫曰:“千里而襲人者,未有不亡者也。”穆公不聽,師果大敗殽中,匹馬隻輪無反省。······
觀乎齊桓、晉文、宋襄、楚莊,知任賢奉上之功
·······
故明王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天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其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則不能相先,情同則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觀之,未有去人君之權,能制其勢者也;未有貴賤無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春秋繁露·王道第六》)
白虎通也說王霸:
三王者、何謂也?夏、殷、周也。故《禮·士冠經》曰:「周弁、殷(哻)〔冔〕、夏收,三王共皮弁」也。所以有夏、殷、周號何?以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號以表功自克,明易姓為子孫制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也。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制天下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己之功業也。必改號者,所以明天命已著,欲顯揚己於天下也。己復襲先王之號,與繼體守文之君無以異也。不顯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己之功業,明當致施是也。所以預自表克於前也。帝王者、居天下之尊號也,所以差優號令臣下。諡者、行之跡也,所以別於後代,著善惡,垂無窮,無自推觀施後世,皆以勸善著戒惡,明不勉也。不以姓為號何?姓者、一字之稱也,尊卑所同也。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聞也,見也,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無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號也?《詩》雲:「命此文王,於周於京。」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春秋傳》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自號」也。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五帝德大能禪,以民為子,成於天下,無為立號也。或曰:唐、虞者號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故《論語》曰:「唐、虞之際。」帝嚳有天下,號〔曰〕高辛。顓頊有天下,號曰高陽。黃帝有天〔下〕,號曰(自然)〔有熊〕。〔有熊〕者、獨宏大道德也。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昔昆吾氏,霸於夏者也。大彭氏、豕韋氏,霸於殷者也;齊桓、晉文,霸於周者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之。非明王之張法。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論語》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春秋》曰:「公朝於王所。」於是(時)〔知〕晉文之霸〔也〕。《尚書》曰:「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知秦穆之霸也。楚勝鄭而不告,從而攻之,又令還師,而佚晉寇。圍宋,宋因而與之平,引師而去。知楚莊之霸也。蔡侯無罪,而拘於楚,吳有憂中國心,興師伐楚,諸侯莫敢不至。知吳之霸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宋襄伐齊亂,齊桓公不擒二毛,不鼓不成烈。《春秋傳》曰:「雖文王之戰不是過。」知其霸也。 (《白虎通義·號》)
桓譚也說王霸:
王霸第二
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遊,天下歸往也。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儀,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駁雜,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垂統子孫,其實一也。湯、武則久居諸侯方伯之位,德惠加於百姓。夫王道之主,其德能載,包含以統乾元也。儒者或曰:「圖王不成,其弊亦可以霸」。此言未是也。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
······················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所以王霸到底是個啥?你就當他是個命題好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解答。
以上,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