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魏忠賢氣焰囂天,仗著先皇的寵信,簡直是橫行無忌,在內廷中,幾乎是說一不二的存在,
但是他的所有權勢,都來自皇權,而勳貴們的權勢,也同樣來自皇權,在這一點上,其實魏忠賢並沒有凌駕到勳貴這個階層的實力。
大明的勳貴,其實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
在大明的讀書人心裡,始終有一個觀念,那就是“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內閣制度的出現,更是讓這一觀點詮釋得淋漓盡致。
而勳貴們不同,在勳貴們看來,這天下,就是天子與他們的,
而無論那些讀書人也好,那些武將也好,都不過是外人,是幫著他們來治理這天下的。
這就讓他們對整個大明江山,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
大明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封功臣六公爵,二十八侯爵,二伯爵,開啟了大明勳貴世家的開端。
後來歷經靖難之役,奪門之變,乃至於土木堡之變,消亡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勳貴,
同時也崛起了一批新貴時至今日,勳貴集團仍然有著巨大的群體,甚至掌握著大部分的軍權,這也是皇權對勳貴集團的信任。
魏忠賢作為皇帝信任的家奴,權柄巨大,氣焰囂天,風頭最盛的時候,讓他針對勳貴集團的某些個體下手欺凌、迫害,他有這個膽子和能力,但是,要讓針對整個大明的勳貴集團對立,做出一副不死不休的局面,那麼失敗的肯定是他。
光是想一想,就令人頭皮發麻,大明現在還有多少公爵,伯爺,侯爵,又有多少公爵伯爵侯爵把持著軍權,他們門下又有多少門人子弟在軍中,就算這些都不說,這些公爵伯爺侯爵家中蓄養的家丁,就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稍微有點底蘊的世家,蓄養個幾百人上千人的家丁,根本就是常事,想南京兩個徐家,即便不動用朝廷的軍隊,在南京若是有內亂的時候,拉出那麼四五千家丁維持城池秩序,鎮壓叛亂,那真是分分鐘的事情。
奪門之變的時候,這主力還不是就是勳貴們的家丁。
而由於皇權對勳貴們的徹底信任,這種情況,也是在皇權的默許之中,甚至,和皇親比起來,這種信任更為過分,打個比方說,分封就藩的藩王,按照朝廷的規制,可以蓄養一衛士兵,這頂天了就一千多人,如果蓄養的人數再多,那朝廷立刻就得懷疑你是不是打算乾點造反的事情了。
但是,對於勳貴來說,就沒這個擔憂,皇帝甚至希望你蓄養的家丁越多越好,當然,得靠著你有名目可查的財源收入蓄養,這樣既信任了對方,又防範了可能的野心,算是兩全之策。
對於皇權的信任,勳貴們一點都沒有辜負,但凡大明江山需要他們出面的時候,他們比起所有的人更能敢衝敢打敢殺,比起所有人,更為忠心耿耿。
就如同朱由檢眼前的這兩個羽林左衛和羽林右衛的指揮使一樣。
他們負責宮中禁衛,敢不敢交惡魏忠賢,答案是不敢,他們敢給魏忠賢甩臉子,不給面子,那魏忠賢也不會給他們面子,分分鐘可以施加壓力給皇帝,給勳貴集團,將他們兩個換掉,然後打發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去。
但是,即便是換掉了他們,接任這個職位的,必定還是勳貴的人,絕對不會是魏忠賢的人,這一點,魏忠賢明白,勳貴們也明白。
大家就這樣保持著眼前的一團和氣,不撕破臉。
但是讓這兩個指揮使就此投靠魏忠賢,唯魏忠賢馬首是瞻,那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勳貴們有著勳貴們的驕傲,他們可以和對方虛以委蛇,但是若是賣身投靠,肯定是第一時間被勳貴集團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