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
街邊的茶館,路邊的教坊,幾乎每個大街小巷皆是傳頌著李運的詩篇,他在兩儀殿內現場作詩,被朝堂印發成詩集,一時間成為了市面上炙手可熱的書,甚至一書難求。
上至廟宇高堂,下至市井流野,但凡是讀書者,無不將此詩集反覆誦讀,而每每品之都會發現,李運的詩的意境之深,悠長回味。
有相思情濃,有沙場點兵,亦豪放灑脫,總之風格迥異,令聞讀者咋舌稱奇。
為此,李運更是被當代文人稱之為“詩神”。
可以說,如今的李運已然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沒有人再敢說他是廢物,他乃是當之無愧的詩壇大家。
外界流傳的沸沸揚揚,李運則是躲在府內偷得浮生半日閒。
這段時間,林清竹几乎住在王府,每日按照李運制定的課程學習,不得不說,李運的方法卻有成效。
自從將長孫衝殺了之後,李運便少是出沒國子監,對他而言,去與不去似乎無傷大雅,畢竟以他的文學成就,只怕連國子監的老師都甘拜下風。
而最最令人費解的是,以李運的文采,足可在天字班笑傲群雄,然則他偏偏選擇了黃字班,實在令人費解的很。
不過,對於天才學生,商行舟總是充滿了諒解,他不願在天字班學習,那便由他而去,來不來學校,也隨他便,誰讓李運是天才呢。
彈指一揮間,時間如白駒過隙,從指縫間匆匆溜走。
三年一度的科舉大考,也正式拉開帷幕。
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地考生們紛至沓來,齊聚長安城,科舉考試對於天下學子們可是鯉魚躍龍門的機會,錯過後便要等待三年,儘管最後登榜錄取者不過寥寥數十人,可他們就是為了少有的名額,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及第登科。
這不,科舉大考定於三日之後,可長安的各家客棧近乎飽滿,來往的人群更是比平常多了十幾倍,至於找不到客棧的文生則只好住在馬棚當中。
而在大街上,文生們的身影很顯然多了起來。
……
由於李世民說過,他要讓自己的皇子們跟天下的文生們比一比,到底是誰更厲害?作為貞觀年代的第一次科舉大考,其膝下成年的皇子們全部以化名參加。
不準暴露皇子們的身份,考試當天,他們便是普通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子。
對於長安的貴族子弟們而言,他們已然是幸運的,諸如尋常人家子弟,需得參加鄉試、會試等層層選拔才有資格來到長安參加最後的大考,每一層的選拔都是浪裡淘金,所以來到長安參加科舉之人,基本都是當地學霸級別的人物。
而貴族子弟則省卻了這些繁瑣程式,直接參加上京科舉大考,可以說幸運多了。
這不,一家名為“及第”的客棧,眾文生們更在大堂內玩著文人們喜好的遊戲,對楹聯,作賦詩。
“王兄,我這兒有一巧聯,請你答對!”
說話者,乃是一位偏偏儒雅小生,他手持一把摺扇,來大堂內左右踱步,看似心緒淡然好不愜意。
“白兄請講。”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這是個合字聯,前三個字何在一起便是“思”字,雖說算不得千古絕對,卻也是一副上佳楹聯。
但見及第客棧大堂內,諸多文生一時答不上來,這個叫做白亦非的男子可是頗為驕傲,他在眾人之中可是對對子的高手
思索良久,眾人皆搖頭嗟嘆:“我等皆是答不上來,不愧是絕對啊,白兄對對聯的本事真是令人歎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