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老闆!”劉茵茵應聲道,馬上就去聯絡周安平了。
不多時。
周安平接到了通知,他慕然一驚,腦海千思百轉,思考如何才能收購這兩家公司。
趙燁這時想得更多,香港電話公司和大東電報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併成香港電訊公司之後,就能執香港電訊業之牛耳。對無疆集團而言,最重要的是,可以用來研究、實驗和推廣新的通訊技術,比如cdma。
先在香港做出示範,然後才好把CDMA推銷到其他地區。
此外,收購香港電訊公司,收益巨大,沒道理現在有好機會,卻不去抓住。
香港電訊公司收購案一事,不禁讓趙燁想起了李嘉城。
相比於他兒子“蛇吞象”,李嘉城的“天價賣橘”則更加高明。
李嘉城在1989年用84億港元收購了一家英國的電訊服務公司,但業務並不理想。1990年,和黃將該業務重新包裝,並且將公司的名字改成“Orange”,推出了GSM行動電話服務,這才大獲成功,成為英國第三大行動電話運營商。
不過,老三這個位置很尷尬。
在古往今來的商戰中,老大和老二幹架,最後把老三乾死的案例,屢見不鮮。
1999年,科技的泡沫越吹越大,德國曼內斯曼和英國的沃達豐開始爭奪歐洲第一大電訊運營商的位置,而Orange就成了關鍵的一環。
這場電信史上最大的資本運作,遠在歐洲的英德兩國的博弈,卻讓香港的李嘉城從中賺了1600多億,遠遠超出他的投資。
趙燁覺得,自己可以上演一出“天價賣橘”的故事。
此時的英國,經濟不太景氣,揹負著沉重的債務。這家英國電訊服務公司還沒有轉型GSM,業務不理想。
因而,相比於收購香港電訊公司,此時去英國收購那家資產僅84億港元的英國電訊服務公司則更為容易。
趙燁略一沉吟,聯絡了雷克斯·艾登,吩咐他前往英國收購這家英國電訊公司。
安排好這些,趙燁閉目養神,暗暗思考自己的決策是否有問題。
以無疆集團現在的財力,完全有能力收購香港電訊和英國電訊服務公司,並且將其發展起來。
英國那家電訊服務公司,若是在1988年就佈局GSM,發展速度興許比前世還要快速。“天價賣橘”時,指不定價格會賣的更高。
趙燁其實並不打算讓無疆集團大舉進入傳統的電信運營行業。
這裡面水太深,沒有政府背景,很難做起來,頂多收購香港電訊公司,用來展示和推廣cdma技術。
他更想學馬斯克,等到未來時機成熟,便啟動“星鏈計劃”,發射他孃的四萬兩千顆衛星,組成太空網際網路。
這筆投資,其實才四五百億美元,比投資幾十萬億人民幣建設5G更加划算,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能享受到網際網路服務。
趙燁琢磨著,可以在香港建立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發火箭和衛星,最終實現海上發射火箭計劃。
海上發射火箭在前世就已經被驗證成功了。
1995年,美國的波音公司、挪威的阿克公司、烏克蘭的KB Yuzhnoye/PO&nash和俄羅斯的Energia火箭公司四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海上發射公司。
中國後來也在黃海海域發射了首個海上火箭,從而拿到了十幾億商業發射服務訂單。
之所以各國的火箭發射公司都想要發展海上發射技術,這自然是有原因的。
由於赤道區域擁有465.1米/秒的地球最高自轉線速度,衛星發射距離赤道越近,就越能更好利用地球自轉的力量,火箭起飛重量甚至能減少28%,這增加了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發射成本。
在發射軌道小傾角的同步軌道衛星時,在赤道附近海域發射可以避免衛星軌道轉移時的軌道平面變化,顯著提高火箭運載能力和衛星在軌壽命。這些都說明了海上火箭發射具有一定的經濟優勢。
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和區別,陸地發車的話,有國家的疆域,你不可能到其他國家發射。即便想要去其他國家發射,也需要和別的國家達成共識。可是海洋發射的話,由於是在公海里面,所以理論上任何國家的火箭發射都可以移動到任何的區域,只要是公海就可以發射,所以這是一個最大的優勢。
趙燁起身,給自己倒了一杯水,緩緩踱步走到落地窗前,喃喃道:“若是現在就建立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恐怕海上發射火箭技術需要長年累月的技術積累,才能有所突破。不過,我等得起,一旦海上發射火箭成功,那麼,我所建立的SpaceX天空探索技術公司比馬斯克的SpaceX公司還要牛逼……”
頓了頓,趙燁低聲道:“自然而然,星鏈計劃的成本將會變得更低!”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