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朝廷又頒佈了一系列的利民條例及新官選拔的新標準,減稅賦,施仁政等等都是對百姓百利而無一害的,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透過這件事之後,百姓們也看到了朝廷的作為,對於這個新任的皇上也有了新的認識。
這一系列的事情在民間廣為傳唱,百姓們都看到了生的希望,能如此體察民情、愛恤民命的皇帝,一定會是一個好的君主,對於秦旭也更加敬畏,讀書人對於當今皇帝更是追捧。
將穆賀雲流放之後,清理完餘孽,內閣一直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朝堂上最近一直在議論管理內閣的最佳人選,遲遲沒有結論,皇上也任由著他們爭論,沒有表態。
某天散朝之後,謝崇寧被召去大殿議事。
“謝卿,對於內閣的爭議,你怎麼看?”
皇帝看著手中的奏摺,全部都是關於內閣首領的,唯有謝崇寧沒有參與,便將謝崇寧喊來單獨商議。
“回陛下,臣以為現在的確需要解決內閣首領的問題,現在整個內閣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急需一個首領去引領他們,如今正值用人之際,臣以為先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轉移重心才是首要。”
謝崇寧分析了一下目前的現狀,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謝卿說的不錯,現在確需解決內閣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穆氏造反之事,皆是因內閣首領一人獨大,野心慾望膨脹,自以為功高蓋主,才會出現如今的局面,朕打算廢黜內閣制,分散權利,避免一人獨大,謝卿以為如何?”
內閣制在某中程度上雖然可以阻止皇帝做出錯誤的決斷,但臣子權利過大,於君王於天下百姓都不會是一件好事。
若是這首領一心為民還好,若再出現像穆賀雲這樣的臣子,那對天下百姓來說不可謂不幸,所以現在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廢黜內閣制,將大臣的權利分散,相互制約才能更好的發展。
這是秦旭一直以來就想做的,之所以遲遲沒有實施,就是因為當時的內閣首領穆賀雲權利過大,若要實施基本上會寸步難行,只有解決了穆賀雲這個大隱患,才能慢慢推行。
“陛下聖明,當初建立內閣制本就是為了制約君王的一些決斷,現如今陛下英明果斷,體恤民生,乃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明君,內閣制現在弊端較多確實不適合繼續施行。”
聽到皇上這麼說,謝崇寧也並沒有多少意外,僵持了這麼多天皇上一直沒有表態,任由他們這些臣子爭論,心裡定是有些想法的。
“謝卿,現如今這樣爭論不休,毫無結果的局面,需要有一人來打破,朕希望這個人是你。”
皇帝並沒有十分明確的說出來,但他相信謝崇寧定是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果然,在他說完之後就聽到謝崇寧斬釘截鐵的回答,“陛下放心,臣定當竭力去辦。”
皇上很明白這件事情只有從臣子口中提出來,才能堵住一些人的嘴,不讓他們懷疑,這內閣制本就是為了制約皇帝的,若是由他這個皇帝說出來,底下必定會有很多人阻攔,所以這件事情最好還是由臣子提出來比較好。
謝崇寧從皇宮回去之後,就開始著手準備寫奏摺,連夜送到皇宮,只為了第二天能順利的提出來。
翌日,朝堂上又開始了喋喋不休的爭論,均是為了一件事,那就是有關於內閣首領人選的問題。
“陛下,臣以為,內閣制現在弊大於利,剛才清除完穆黨,為避免再步後塵,臣以為,需廢黜內閣制。”
就在眾臣子爭論不休,仍未有結果時,謝崇寧提出了廢黜內閣制,引得眾臣一片譁然,又開始了另一番爭論。
最終,這件事情還是沒有爭出結果來。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大家對於是否要廢黜內閣制的爭論,最終,皇帝拍板決定了,廢黜內閣制,不再有一人獨大的局面,權力分散但又相互制約。
此話一出,便無人再反駁,均預設了。
在他們看來,出了穆賀雲的事之後,權力分散對他們是有好處的,現在皇上的這個決定不可謂不聖明。
又過了一段時間,眾人開始紛紛上奏關於丞相空缺的問題,皇帝任命謝崇寧為丞相,其他的一些在這次平反過程中有貢獻的臣子均提了官位。
所有人不服這個決定,說他年紀輕輕不適合擔任丞相,皇上反問誰合適,但眾人都沒有說出更合適的人選,但皇帝拉出了以往謝崇寧的業績,讓眾人心服口服,這才平息了這場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