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六年,六月初三,清晨。
……
天不見亮,高儀就從家中出發,往皇城而去。
在路邊買了兩個蔥油餅,邊走邊啃了起來。
倒不是來不及在家中做早食,只是今日實在沒心思胃口。
昨日宮裡來人,莫名其妙送了好些日用之物,貼補了幾兩碎銀,讓他一頭霧水。
一問才知道,是皇太子跟李貴妃求的恩典。
太監原話是:“太子德音有言,先生使我受益良多,本宮豈忍見先生窘迫。貴妃遂從。”
一時讓他措手不及,呆立當場。
高儀跟高拱、張居正不同,他是個傳統的讀書人,或者說,保留了部分古板士大夫的氣質。
他的擺爛只是對現狀不滿,不代表他不認可傳統禮制。
相反,正因為如今的世道,無法滿足他對傳統禮制的嚮往,才會使得他變成一個得過且過的老好人。
所謂君視臣民如草芥,臣民視君如寇仇。
一如太祖視士大夫如草芥,老朱家皇帝對文臣的態度,讓高儀也對老朱家的皇帝失去了信任。
更別提他侍奉過的世宗自私無度,動輒歸罪於下;先帝縱情聲色,懶顧朝政。
如何能得到他的認可?
但皇太子……他竟然會著眼於他的家境,竟然當真以弟子事之,以君父待之!
這份師生之禮,這份君父之意,恍惚間,激起了高儀消匿已久的舐犢之情,忠君之心。
士大夫當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啊!
可是,他又有所猶疑。
這是否是李貴妃藉著皇太子的名義?
或者受了什麼人指點?
甚至退一步說,就算皇太子有這心,又會不會是別有所求,以權術之心待他呢?
可高儀心中還是忍不住隱隱有著期待。
託孤輔政,君父師生,如此一段佳話,哪有士大夫不向往的,諸葛武侯的例子在前,誰不心動?
胡思亂想,心情複雜,攪得高儀幾乎徹夜未眠。
今日是初三,逢三、六、九,是太子視朝的日子,不必日講,這讓高儀有些失落,同時也鬆了一口氣。
失落不言而喻,鬆一口氣則是因為,他如今當真不知道用什麼心態面對皇太子。
昨日他才受人之託,擅改了日講,此時心中著實不安。
高儀思緒不斷,有些出神地在街道上行走著。
各部衙門都是有點卯的,雖然比早朝略晚些,卻也差不離。
陸陸續續穿著不同顏色官服的朝官,往皇城彙集。
高儀作為閣臣,有頭有臉,路上遇人,自然少不了一番招呼應酬。
“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