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這個人的可能不多,知道我這部電影的估計就更少了,我是厚著臉皮拿著片子來參加評選,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這部電影,不為博人一笑,也不求讓人為之幡然醒悟,只要能看一遍,我就滿足了,《岡仁波齊》我瞭解過,讓我排在他前面,我感到深深的不安,我以後會更加努力,感謝大家,感謝一切。”
然後就下去了。
他這部電影其實挺震撼的,評委會曾經有意將它評為第二組第一,只是綜合考慮下來,還是選了另一部。
“第二組,一等獎,《路邊野炊》,評委會認為,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大師級別的作品,整部電影猶如一首抒情詩般,柔軟似水而光芒四射,是最好的華語藝術電影處女作之一,有請畢乾導演。”
這部電影其實已經被杜啟喜花兩千萬買下來了,由克萊斯特發行上映等等。
但是,給這部電影頒發一等獎,絕對不是為了電影宣傳和炒作。
實際上,克萊斯特這邊並不干涉評委會的評選活動。
一群文藝片導演,不說個個都有傲骨,最起碼藝術底線比一般人都要高好幾個檔次,不然的話,他們幹嘛死去活來的還要折騰文藝片。
這種人根本沒法收買。
他們之所以把畢乾的這部電影排在第二組的第一位,真的只是因為大家都對他推崇備至。
“感謝各位,感謝評委會,這部電影我花了五十萬就拍下來了,克萊斯特將它買走,給了我兩千萬,現在又給我發了五百萬,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慢慢的,我自己都相信這是一部傳世之作,”畢乾先開了個玩笑,然後謙遜的說道:“希望大家不要對這部電影無限拔高,它就是一部電影,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如果我真是那麼一個天才,就不會入行七年之後才拍出這樣一部電影了。”
不管是從藝術上的肯定,還是經濟上的肯定,都讓他對克萊斯特確實充滿了感激。
他沒錢發行《路邊野炊》,五十萬就是他的家底,還從女朋友那邊借了不少。
克萊斯特兩千萬收購了他這部電影,讓他立刻成了千萬富翁。
2015年的最後一天,他和女朋友舉辦了婚禮,克萊斯特這邊杜啟喜帶著女朋友親自飛到貴州參加了婚禮,還送了一個大紅包。
“希望畢導今後能拍出更多的經典之作,接下來是第三組的評選,這裡必須說明的是……”柳笑眉解釋了一番關於這個組的作品。
第三組評選的物件是那些還沒開始拍的電影。
這類電影往往都還只是劇本或者原作,甚至僅僅只是一個創意,經過導演的表述來形成專案。
你都沒拍出來呢,所以評選非常的困難。
好在大家都是業內最專業的人士,好壞還是能分清的。
不同於其他幾個組,凡是在這個組拿到獎的專案,除了拿到獎金之外,還可以獲得克萊斯特一份投資。
就是你這個專案,我們投了的意思。
當然,這並不是強制性的,如果你不接受克萊斯特的投資,完全可以拿了獎金之後找別人,或者乾脆自己用獎金把戲給拍出來。
“那麼,接下來繼續由我來公佈第三組的三位獲獎者,三等獎獲得者是——《八月》,有請張曉磊導演。”
張曉磊是個八零後,非常的年輕——當然,比畢乾要老一點,畢乾是89年的,而他是82年的。
這位新人導演從小在內蒙古電影廠大院裡長大。高中開始結束搖滾樂,高二時他還與同學組建了GRUNGE風格的搖滾樂隊,並獨立製作了地下專輯。
16歲時,考入聖彼得堡國立影視大學導演系。
大學畢業後,他回到了老家,並參加了一些劇組工作,期間他不僅拍攝了一些小短片,還擔任了婚慶活動的拍攝工作。
這部電影《八月》,他從08年就開始籌備,創作劇本。
在此期間,他與郭家良聯合執導劇情電影《鼠輩》,併為該片創作了配樂,還與羅偉聯合執導微電影《誓約》。
這一次,他聽朋友們談論喵糧文化之夜,就把劇本直接寄過來了。
然後喵糧文化之夜給他回函,邀請他參加評選。
雖然只是第三名,但光憑著劇本就能拿到獎,還得到了克萊斯特的投資機會,真的沒有什麼不滿足的。
“第三組,二等獎,《二十二》,這部電影其實已經得到了克萊斯特的投資,但是評委會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大家肯定的電影,因此還是決定把獎項頒給他,有請創作出《三十二》的導演郭科。”
郭科是第二次得到克萊斯特的投資了。
因此,感激的話是滔滔不絕。
“第三組,一等獎,《愛在櫻花盛開時》,有請青年導演胡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