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執掌公關法務,動不動就和人打官司。
小到網路鍵盤俠,大到集團公司,真心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典型。
更關鍵的是人家根本不是專門打官司的,打官司只是人家沒事時候的消遣,人家的正職是公司管理還有戰略投資。
最近,他更是閃電般的拿到了一個支付牌照。
就在大家搞不清楚克萊斯特究竟要幹什麼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宣傳已經出來了,說是要在春晚上向全國觀眾發五億紅包。
就連企鵝和阿狸都坐不住了,開始針對性的制定一些狙擊策略。
人家這才叫風雲人物啊。
不動則已,一動就咬人。
可疼可疼了。
林冬自然不會拒絕,如果任振全這邊真的能夠趕上這一趟財富列車,他也能跟著賺不少啊。
至於裴潛龍用克萊斯特名義投資的那些錢,和林冬本人又沒有多大關係。
那些錢,他既不能拿來買包子,也不能拿來買勞斯萊斯。
林冬這邊收了3150萬,那邊歡趣影業也找他分錢了。
《港不容易》總票房24.8億,僅次於今年票房26億的《捉妖怪》,差一點就成為年度票房冠軍,同時也是新的華語電影的票房新紀錄。
這其中,王順溜的婚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這部電影票房是《泰不容易》的一倍,但是質量其實是比不上《泰不容易》的。
當然,這種質量的說法是口碑上的。
你如果從藝術上,從思想上來看,《港不容易》其實更上一籌。
和三年前單純搞笑的《泰不容易》相比,《港不容易》做了一件註定得罪人的事,那就是一箇中年男人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就會擁有更強烈的表達意願,結果就是一個叫做“說教”的自我意識覺醒了。
這部《港不容易》講述了太多不那麼喜劇的東西。
單純的喜劇片,是不太會得罪人的,因為它們不太涉及人生觀,最大的問題無非就是不好笑。
徐朗沒打算只是拍一部喜劇片。
這個中年禿頭第二次執導,已經不滿足於只是博君一笑。
他有更高追求——我要言志了!
看了這麼多年春晚小品,大家已經無師自通,知道了“說教”的套路。
好比一個搞笑的小品,等到了後半段,笑料包袱差不多抖完了,就會忽然想起一個煽情的音樂。
每到這個時候,大家就明白:主題來了,這是要進入昇華的階段了。
林老闆也去支援了一張電影票。
整場戲看下來,他就一個感覺,這就是中年男人的一次出軌未遂——看膩了大奶的乏味,又不願為小三真的犧牲,簡直就是一場硬不起來的萎縮約泡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些種種原因,《港不容易》如此的陣容,依舊沒能敵過《捉妖怪》的票房紀錄。
幸好這部電影還有大家熟悉的徐朗,還有大家熟悉的王順溜,哪怕缺了一個周勃,依舊能夠讓大家笑得無比開懷。
再加上王順溜婚變的新聞至今熱度未減,《港不容易》才沒有輸的太難看。
徐朗的第二部戲不僅談不上撲街,甚至毫無疑問的讓他成為三十億大導,差一點點就是四十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