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們,生意要來了,準備好加班加點。”胡海浪拍拍手,心裡暗搓搓的高興。
按照這些天來的經驗看,只要有人有新的想法,老闆就會讓重做一版。
那樣的話,他們視效組的活就來了。
一單活做好幾單活的量,這就是他們在《新蜀山》劇組的地位。
而且視效酬勞不會被壓價,實打實的給錢。
這是那些視效大廠都不敢想的事情。
實際上,在競爭激烈的外部市場,你做一個成本五千萬的特效專案,能賺五百萬就不錯了。
而五千萬的特效專案,無一不是投資額超過兩三億的大製作。
這樣的電影一年也沒幾部,一群人搶破頭,為了競標,除了展現實力,還必須不斷地壓低報價。
很多時候,都是賠錢做事。
賠錢做事也比不做事好啊,不做事的話,公司就要解散了。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視效公司的境況都是如此。
要不然排名第一的工業光魔不會賣身給了迪斯尼,排名第二的數字王國不至於輾轉好幾家,最後落到了一家香江公司手裡。
克萊斯特的喵眼視效不用承受這些。
他們這是幹自家的活。
拿多少錢都是按照業內比較高的市場價來的。
別人家頭疼沒活幹。
喵眼視效是活太多了幹不完。
為此,他們特效組不得不三天兩頭的加班,有的時候三班倒的幹活。
專門弄了一個大房間擺放電腦,看上去就跟網咖似得。
每個人三個顯示屏圍繞,肝的眼睛疼。
不僅僅是國內的視效小夥加班,國外請來的特效大咖們也毫無怨言的在跟著拼。
不是他們不想自由。
不是他們不想八小時。
沒辦法,從2008年至今,雲集大量特效製作公司的洛杉磯有6家相繼倒閉,上千名特效工程師失業,許多往日衣食無憂的簽約特效師淪落為短期合同工。
儘管目前好萊塢大片幾乎都有特效鏡頭,但特效部門最終獲得的利潤只有5%左右,遠遠低於其他部門的20%以上。
這個曾經最有優越感的行業,逐漸開始輸出廉價勞動力。
而在電影製作時,特效師也越來越被視為技術工人。
不加班是不可能的。
一個剛入職的特效師可能每週工作50到60小時,後來就會增長到90到120小時了,加班成了家常便飯。
更痛苦的不是加班,而是失業。
一旦一個專案結束,他們可能立即下崗,直到幾個月以後有新老闆招收。
這期間,他們是沒有收入的。
好萊塢的特效師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倫敦、溫哥華、紐西蘭,一個命令就能讓他們飛到地球對面去,離開老婆和孩子。
克萊斯特的喵眼視效成立,邀請了全球範圍的三十八位頂級特效師加盟。
他們很多都服務過工業光魔、數字王國等特效大廠。
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有國外的特效師要自由,不服管教,結果三十八位就變成了三十二位。
胡海浪又從名存實亡的數字王國挖來四位,將國外特效師的位子補到三十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