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導的節目雖然收視不樂觀,但還是有亮點。”蘇巖說的有些委婉:“特別是面具這個設定很有趣,能引發現場的人員和觀眾朋友的好奇心,有了觀看下去的慾望。
我的計劃是將神秘感放大,獲勝的嘉賓可以一期或者幾期都不揭開面紗,持續發酵影響力。”
看著和小學生一樣乖巧的兩人,蘇巖繼續說道:“那個挖來的導演不是做的音樂節目嗎?估計過來也是最類似的,已經有了《好歌聲》的珠玉在前,想來也難有作為。
“我有去網上查了下這位導演的履歷,之前是個小助理,莫名就當上了副導,基本在節目中就是做做嘉賓的接送,學員聯絡的事,而且這個節目本身就是買過來的版權,所有架構都很成熟,就算主PD也難有自己發揮。”
王謙有些不明白:“既然蘇導你覺得音樂節目《好歌聲》算是巔峰了,我們再踏入豈不是?”
“我們不一樣。”蘇巖笑笑:“簡單點來說,他們是找素人中隱藏的歌手,我們則是找明星中的好歌喉。”
“但是現在資金。。。”汪導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投入肯定是要有的,但絕對不是花在請明星身上,而且邀請的物件肯定不是那些大牌。
前期,我們需要的是觀眾認識的,而且熒幕形象比較根深蒂固的那種作為目標,當然,前提是要真的會唱歌。
想象一下,比如潘黃河老師,一提起他,自然想起的是在各種小品裡的表演。
然而在我們節目中,他帶著面具,很好的演繹出一首歌,且大家都沒認出來,到最後一揭面。。”
“所以邀請的物件比較關鍵,這裡需要製作組努力去尋找,越是反差大的,最後的效果越好,演員,主持人,播音員,你敢想象陳道民老師在舞臺上揭面罩的畫面嗎?”
汪導有些為難:“陳老師估計請不來。”
“人蘇導是打個比方。”王謙無語。
“不單是這樣,所有參與者一定要保密,甚至最好連自己經濟人都不要透露,避免出現劇透。
然後就是‘猜判團’,可以請一些音樂的專業人士,歌手之類的,但更需要的是插科打諢的像肖南遠這樣的。
這些人代表著電視機前的觀眾,只根據參賽者的歌聲,形體,以及現場的一些互動來猜測演繹者是誰。
猜錯都沒有關係,最好是經常出現專家被打臉的情況,這樣的反差觀眾樂於看見。
賽制的話建議每期八人參與,第一輪兩兩對唱,直接由觀眾選擇想繼續聽下去的選手進入下一環節進行單獨演唱,最後決出一名本期歌王。
然後期間加一些主持人的採訪互動,淘汰的人員則揭面告別舞臺,因為都不是專業歌手,不會有太大壓力,又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另一面,相信邀約起來不會太難。”
聽完蘇巖的介紹,汪導長出了口氣。
“我算是真的服了,還能這樣玩,我現在就恨不得立馬行動起來了。”
王謙好奇:“你覺得這個節目收視率能到多少?”
蘇巖再再再次露出大白牙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