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區婦幼保健院心理諮詢室……
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少年走到了樂樂的工作室,少年低著頭,一言不發,這是典型的抑鬱症狀。
“你好,我是第七中學高一三班的辦公任,我叫倪靜,我是透過蘇貝介紹到你這裡來的,這孩子我不想放棄他,求求你幫幫他。”倪靜焦急道。
“交給我吧,你去忙吧!”樂樂道。
倪靜離去後,樂樂倒了一杯水,遞給了這位少年。
“喝水吧,弟弟。”
少年抬起頭,看了樂樂一眼兒,樂樂很久都沒有見過這種眼神了,這是一種遺憾的眼神,是對這個世界的失望,這少年經歷了什麼……
長達兩個小時的心理諮詢,樂樂傾聽到了這個少年的內心世界,少年叫小浩。
就讀於天府新區第七中學,在最近和班主任的一次衝突中對話是這樣的。
“老師,你什麼意思?”
“我和她談戀愛這個事情,你要是有意見你就跟我說。”
“你跟她說算什麼意思。”
“她怎麼說也是個女孩子。”
“你讓她以後在學校裡怎麼過。”
“你這樣子弄真的很奇怪。”
起因是他覺得他的女朋友被欺負了,要想退學,可能我們會不太理解,一個高一的學生,為什麼會對這樣的一件事情,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力。
在諮詢中有一句話,給樂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離開過我,我不想再失去她。”
在兩個小時的諮詢溝通中,樂樂瞭解道,19歲的小浩經歷了人生中三次重要的離去。
第一次是姑姑的離去,五歲前的小浩是在廣州和父母一起生活。後來因為各種原因,他們一家三口分別住在了三個城市,小浩被寄養在了姑姑家,那時小浩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多回去看他,姑姑是個樸實的人,早年由於車禍,腿腳不便,但盡力照顧讀小學的小浩。小浩說他最喜歡姑姑做的蝦米湯,沒有蝦仁,是用芡粉和蔥花加醋製作成的,湯汁充滿了濃郁的清香味。這大概是他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味道。小浩上小學六年級的某一天,正值秋冬交替,天特別的冷,出門的時候姑姑虛弱的站在門口說,多穿點衣服。小浩也只是隨便回了兩句就出門了,那天,他是學校裡的值日生,放學的時候在校門口站崗,這時,舅媽突然出現在了門口,舅媽直直的看著他,走到他身邊說:“姑姑走了。”
小浩強忍住淚水,回家的路離學校不太遠,邊哭邊走,那是他走過的最長的一段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比他父母還要重要,與他相依為命,生活就七年的親人,會這麼快離開自己。
第二次是爸爸的離去,媽媽是在姑姑去世大半年後回來的,帶著她滿滿的自我,強行進入了小浩的生活,在諮詢中,小浩反覆的講道,媽媽不像姑姑,媽媽是個嚴格的人,這麼多年陪伴的缺失,媽媽也不瞭解孩子,這讓小浩和媽媽的相處不太順利,他一方面高興媽媽回來了,可另一方面,他也失去你原本對生活的控制,這樣的生活維持了兩年,分居兩地的父母,開始在電話上頻繁的爭吵,而見面時的爭吵,也是愈發的激烈,每一次爸媽吵架,小浩都會躲在自己的房間裡面,一邊做作業,一邊偷聽著外面的動靜,有時候也會偷偷的抹眼淚,終於在初三的時候小浩知道,爸媽要離婚了,爸爸的離去,讓媽媽變得越加地嚴格和暴躁,她開始把所有的希望都託付在小浩身上,媽媽會要求他一個公式抄寫百遍,可是媽媽的嚴格,小浩的成績就越差,班主任老師為了不讓他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狀態,把他的座位安排在了教室的最後邊,最角落的位置,整個初三,小浩沒有一個同桌,除了教室後面的垃圾桶,後來中考失利,小浩來到了成都中專。
第三次的離去發生在中專,讀高中了,小浩住校了,他彷彿得到了巨大的解脫,他說再也不用每天聽媽媽對他說,你要好好讀書,我們這個家就靠你了。放鬆的心態,反而讓他的成績得到了提高,不久後,進入了重點班,在重點班裡吐不出象牙他遇到了一個特殊的女孩兒小敏,小敏同樣來自單親家庭,他們互相傾訴,互相安慰,默默的鼓勵對方,直到一次考試,小敏成績下滑,班主任把她叫到辦公室談話,言談之間,有意無意之間提到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敏感的小敏非常難受,她哭著跑出了辦公室,而這一切,小浩看在了眼裡,他情緒激動的跑進辦公室,和班主任大吵了一架。
這樣一個渴望被認同的孩子氣在這樣一段特殊的感情面前,潰不成軍,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一段不該發生的早戀。但是對小浩開始,這確實能夠讓他獲得,心靈慰藉的一種寶貴的資源,面對姑姑的離世,父母的離異,沒有人替他解釋種種困惑,姑姑為什麼這麼早離他而去,父母為什麼會離婚。小浩已經習慣了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而同樣來自單親家庭的小敏,願意傾聽他,接納他,失去她,意味著小浩,又要重新穿好這些裝備,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小敏的離去,讓他感到害怕,而他對小敏的依賴,其實是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
這些種種因素,導致了小浩這種抑鬱的狀態,她的人生軌跡就像一條折線,他把小敏當做了內心的心理支柱,現在這個支柱也離他而去,樂樂第一次接觸這麼嚴重的心理患者。
樂樂需要做的,要找到屬於小浩自己的人生軌道,只有讓他回到自己的軌道上,所有那些因離去而產生的傷痛,壓抑、敏感、鬱悶,才能得到撫慰,得到平靜。
這孩子是幸運的,還有很多像小浩這樣的農民工子女,他們從小就不得不面對和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分離,親子關係由於地理距離,而產生了天然的隔閡,對於他們來說,心理的關懷尤為重要,而這正是心理諮詢師一直要堅持走下去的路。
在無法改變現實狀況,如何將心靈輸入小浩的內心,這是最難的。
小浩說到姑姑的離去,爸爸的離去,內心是焦慮的,最大的低落是父母離婚的事兒,小浩跟媽媽的相處不是一段很愉快的經歷,他把這種希望寄託在父親身上,每到過年的時候,如果爸爸能回來,說不定家裡有些新鮮的元素回來,這個家就完美了,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父親好不容易回來了,結果帶來的是更多的爭吵,母親這個時候其實是有很多情緒等著父親回來的,迫不及待的等父親回來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每次過年別的家庭裡是很溫馨,很歡樂的,很愉悅的這樣一個幸福的場景。但在小浩家裡面,父親的回來帶回來的是更多的傷痛和不堪的回憶。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更多的是帶著一種使命感,這是大忌,心理諮詢師在諮詢中,應該防止過度的捲入患者的內心世界,會產生一種共鳴,往往會被帶進那種情緒中,從而產生焦慮。
心理諮詢師就是專業的傾聽者,傾聽求助者內心的聲音,傾聽他壓抑良久的,想要表達的情緒。和心理上無法化解,無法消解的心靈的聲音。
樂樂把小浩送回到倪靜的手中,每天都來自己的諮詢師,樂樂開始制定康復計劃。
小浩為什麼會跟班主任去發生這麼大的一個衝突。其實作為小浩的角度上來講,他有很多情緒是被壓抑著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一直由於親人的離去也好,離世也好,他有很多東西投射進去,或者是傾注下去,他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他會一直尋找,默默地等待,直到出現了一個他認為可以替代的人,這個人就是小敏。
農民工的子女,父母在外面務工,很父母的關係,從倫理上講,我們是血緣上最親近的人,恰恰是這麼近的血緣關係,無論是法理上還是情理上,往往由於不溝通,它也會變得疏遠,即使有的東西,關係是天生的,或者是天經地義的,你不溝通,再好的關係都會變得慢慢地疏遠,家庭關係它的連線紐帶,它有一個基礎性的紐帶,還有一個後天性的紐帶,基礎性的紐帶就是血緣關係,法律關係,倫理關係,後天的紐帶就是溝通的質量,溝通渠道的建立,再就是溝通的內容。農民工的心理是渴望得到一種尊重。
把一個孩子安排在垃圾桶旁邊,在心理學角度上來講,這叫心理投射,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就會覺得,我不是和其他同學是同類人,我似乎是和垃圾是同類人,自我的貶低感,自我的不認同感就會上升。他可能會因為這個自暴自棄,母親的望子成龍會讓他更加的壓抑。
很多農民工的子女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自我內心的差距感,會油然而生。心理諮詢大多是問題導向,不是治未病,是治已病,心理諮詢師往往就是救火隊員。
離開、離世、離婚。爸爸、姑姑、小敏。這是這個孩子的癥結所在,解決了這些問題,這個孩子就會走向正確的軌道上,如何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狀態,這是樂樂需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