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最終完成了這一次搶斷,然後製造了特里的犯規。
這算是這場比賽最重大的轉折點了。
中場休息的十五分鐘很快過去。
但雙方球員回到球場之後,人們發現切爾西這邊做出了換人。
馬盧達和蘭帕德上場。
馬盧達換下了拉米雷斯,蘭帕德換下了馬塔。
切爾西這邊撤下了一名後腰,加強了一名前鋒,同時在中場中路增加了一名中場。
很顯然是打算在下半場擺出強攻的姿態了。
這個調整能看得出來。
貝尼特斯實在是不想在主場窩窩囊囊的輸掉這場比賽。
為了壓進攻。
連大衛.路易斯作為一名中後衛,在進攻的時候也把自己的位置提到了後腰線上。
大衛.路易斯作為一名巴西球員,腳下技術還是挺不錯的,而且還有一腳長傳的腳法——實際上有一段時間,切爾西一度把前場任意球都交給這位巴西中後衛來主罰。
所以他也是有踢後腰的能力。
而這些年,一名擁有組織排程能力的中後衛也是很吃香的。
現代足球的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組織核心位置的多變。
組織核心從傳統的10號位回撤到後腰的位置上,典型代表就是皮爾洛的踢法。
還有組織核心往邊路移。
比如馬塔、大衛.席爾瓦的踢球方式就是典型的“放在邊路的組織者”。
而之所以做出這些變化的目的。
就是為了讓組織核心避開對手密集防守的中路,去兵力稍微薄弱的後場、邊路區域進行傳球組織。
既然組織核心能放在後腰,放在邊路。
那讓中後衛也具備一定的出球能力,也是很正常的發展趨勢了。
至少在現代足球的環境下,在頂級聯賽立足的中後衛,如果還和以前的中後衛一樣,只負責防守和攔截,已經不適合時代的要求了。
後來甚至不只是中後衛。
連門將都要求有出球能力呢。
比如說拜仁的門將諾伊爾就是很現代化的門將。
他經常出現在禁區外,甚至參與球隊的後場倒腳、出球。
如果是十幾年前,一名這樣的門將肯定會被主教練認為是“太冒險”,“不夠穩重”。
但現在讓門將也擁有出球能力卻是一種發展的潮流。
足球戰術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的變化非常的快。
一種戰術最多也就流行十五年,就會被研究,被摸透。
不存在一種能包打天下的戰術。
如果主教練不隨著時代改變,進步,研究新的戰術,那很快就會被時代拋棄。
足球的戰術,就是在抑制和反抑制的兩大派的對抗之中,迅速迭代,發展,進化。
肌肉中場邊鋒流。
控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