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道域內,雖說修行之路千萬,但是直達飛昇的卻是少數,明確可以達到聖人境界的,也只有上古流傳至今的十大家。
儒墨兵法,名農醫說,陰陽縱橫,此為當今萬道域無法撼動的十大流派。
不過,在上古時代,也即是仙凡與萬道未分開之前,這十家,理應為十二家。
彼時應為儒道墨,兵法名,雜農醫,小說陰陽縱橫。
其中道家崛起,分化為道門,獨佔仙凡一域,剩餘十一家攜著其他小門小戶,留守萬道域中。
但時至今日,十一家只餘十家在此,名為雜家的流派,卻是消散於歷史長河之中。
雜家的敗亡非常迅速,幾乎就是道門獨立之後的兩三會之後,也就是三萬年上下,便再無此修行流派。
有人推測是因為雜家相較其它十家而言,並沒有聖人出世,也有人說雜家是與道門走得是一條路子,但道門崛起奪了雜家氣運,導致雜家衰敗。
不管內裡緣由到底為何,總之這雜家已在所有修行之人面前消失許久,只有一些打著雜家旗號的底層流派,還活躍在萬道域中,翻不起什麼波瀾。
但臨近著會元之末,一些過去的隱秘不知為何,又被人抬上了水面:一處貌似雜家仙人隕落的古蹟,在臨近萬道域的太虛中被發現。
那座古蹟此前應是毫無指引地飄蕩在太虛之中,從聖天域到萬道域,不知遊蕩了多少年歲,直到現在,因為靠近萬道域附近,估摸著應是被萬道域的天地之力吸引,才不再遊離。
不過其中又因有仙人境界的靈力,無法熔鍊進此方天地之中,只能暫且留置在萬道域周圍。
如今域外太虛生靈侵襲萬道域內,在天地與太虛交接處,萬道域修士還是有些實力,他們藉由秘法,不斷將天地之力外拓,便如敕荒神符一般,活生生將太虛倒推出去。
每往前推一步,他們便清理一次被太虛腐化和被魔化的異域生靈。
直到他們遇上那方古蹟。
這古蹟散發著連聞道以及賢人境界都無法抗衡的壓制力與神秘道意,前線的眾人自然是不敢輕舉妄動。
直到儒家一位通天知地的老學究趕往此處,透過古蹟外的碑文,以及外部能看到的佈局,判斷出,此處應當歸屬於下界消失多年的雜家一脈。
並且根據那碑文上雕刻的詭異文字,知曉此處是仙人的葬身之地。
那些古文乃是當年雜家內部使用的字元,其上大概說了,那位仙人在聖天域中修行一整個會元有餘,但一朝不慎,被奸人所害,時日無多,無奈只能坐化於天外道場,了卻一生。
見此情況,萬道域內的修士自然是想要對古蹟一探究竟,然而卻有一點,這雜家名字中帶有“雜”,便足以證明,這一脈靠的就是修行駁雜為勝。
此前在儒家之中,徐承和張沫還在聽說,萬道域中各個流派都不及道門修行門路之廣之深,可是那時的儒家李堂弼如何知道,在萬道域中,曾有一方大家,其修行廣度比道門更甚幾分。
道門修行,無非是丹陣器術體,而百家之中,也大抵是擷取其中一種或數種方向,來作為修行的主要方向。
但雜家不僅有這五類,連道門獨有的卦道,他們也有涉獵,並且他們還是當今比較有名的史家一脈的前身,牽扯六大體系之外的一個特有體系:“載”。
載之一道,極為特殊,其是目前史家常用的手段之一,乃是透過記錄歷史,進而將所記之物之人的力量,強加於自身,達到施展道法或提升修為的作用。
這在道門、兵家、陰陽家以及小說家中,也有類似的修行門路,只不過都是將之歸結為術之一道。
但只有雜家與史家,因為常年纂修史冊,便極善此道,就連同樣善使附身之術的小說家,也比之不及。
畢竟,小說家又不單單隻寫人物,他們只要是透過各種描寫,以類似幻術的形式,達到想要的結果,載道並不是他們的強項。
故而這載道的載字,既有記載之意,也有載入之理。
不過現在的史家,學到的卻是偏重記載這面,他們對於其它的修行方向基本等於一竅不通,以至於到今日,大多都是依附儒家而生,負責編纂修書。
可當年的雜家,除了沒有聖人出世之外,上下的整體實力可不算弱,不僅修行法門駁雜多樣,同時他們的功法可以兼修所有流派。
李堂弼所提及的百家流通,早在當年,雜家修士便能夠做到這一點。
可惜短短數萬年,雜家消失殆盡,若是當年雜家的最後那位準聖,不是以學究天下道法為成聖的大誓,或許雜家今日仍舊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