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希臘軍事理論的較量。”
“是理論支援的實踐鬥爭。希臘式方陣的對拼。
馬其頓代表了注重騎兵的發展思想,本都代表著重視步兵方陣的發展思路。兩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均發源於希臘,都繼承了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的豐厚遺產。現在兩國的戰爭就像內戰。”
“但是本都的軍隊明顯東方化了,鐵騎兵,東方步兵,捲簾戰車等東方元素都表現在他們的隊伍中。
目前看來,靈活的遠端和騎兵力量能夠決定戰場最終的勝負。”
“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本都銅盾長槍方陣的表現早已超出普通的馬其頓長槍兵了。我們優勢在於騎兵和遠端火力打擊方面,彌補不足。”
“銅盾槍明顯是比馬其頓槍高一級的兵種。它相當於我們的皇家長槍方陣。不過訓練組織這種部隊很麻煩,耗時費力,限制諸多。
所以敵人也是均勻分配,平均每個作戰軍團裡有一兩個銅盾方陣。三到六個已經算是裝備精良的部隊了。
反觀我方,步兵主力大都為馬其頓方陣。效能穩定,易補充。可是真正面對銅盾長槍步兵時,不免有些吃力。”
“你要知道,訓練和組編一個銅盾長槍方陣的時間差不多是一個馬其頓普通方陣的二倍。本都在與埃及人備戰的時候就開始了。
綜合考慮,我們憑藉價效比的優勢也能取勝。大不了三換一。”
“我個人覺得,我們應該配備更多皇家槍。拉平這方面的不足,讓我們的步兵更硬氣。”
“可以,但那也需要在有條件的城市中才能爆兵。”
“必須儘快補充。”
“我也希望快,可就現在的情況看,等真正完成換裝,戰爭就結束了。”
這是阿里斯兄弟倆在羅馬臨別前的對話。它客觀反映出當時與本都交戰的尷尬,但戰爭永遠都是綜合素質的較量。
信任亞細亞先鋒將軍的阿帕洛斯,由於近來的戰鬥沒有突出成績而感到煩悶,開始認真思考方法,怎樣才能一舉消滅一部敵人呢?
情報成了小亞戰區軍爭的重要條件。安卡拉這個地區有著特殊意義,奪取此地可影響控制整個小亞半島,是控制權的象徵。但安卡拉卻是個小城鎮,既無多少經濟實惠,又戰略補給價值。所以它易攻難守。
講究實用的阿帕洛斯下令撤走安卡拉守軍。臨近城市的官員都摸不清頭腦,問為啥調動守衛。阿帕洛斯不做回答。
巡遊在加拉太的本都士兵立即發現了這個漏洞,集中了兩個又半軍團,兩三萬人一頭扎進半島內陸。因為本都戰區的司令官三番五次催逼他的手下奪得一處縱深內陸的立腳點,為了這項死命令,本都兵士們被逼無奈,只得以身試水。
阿帕洛斯放過了第一隊人馬,那些士兵看起來就明顯強壯精煉,士氣正盛。待第二組來到加拉太邊界,他動手了。立即把屯在哈呂斯河中游橋口的無敵軍團調過來,截住敵軍去路,大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