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停柩三日,招魂引魂入輪迴,今日迎三已過,算是徹底送走呂老爺的黃道吉日。
古秋今晨也早早起來,簇到呂府之中,此刻呂府內極為擁擠,熱鬧不堪,路都有些走不動,呂府眾人穿孝衣,而至於外面這些人則沒那麼多講究,腿上額頭上綁上一塊孝布就好。
此刻有人正在為呂老爺入大殮,最後在仔細的擦拭一遍身子,檢查一遍壽衣,算是清清白白的走。
一切弄完之後,那管事老者站在靈堂門前高喊道:“歸大屋,合棺~”幾人抬起棺蓋準備扣上。
在抬著棺蓋而起的一瞬間,所有身穿孝衣孝服之人皆跪匐在地面之上,圍著棺材嚎啕大哭著,而一幫前來的賓客皆上前去攙扶著呂府眾人。
將這些人完全攙扶而起之後,所有的親屬和賓朋盡數避開,切記親屬和賓朋的面容不得映入棺材之中。
只有抬棺蓋之人可以,終於將棺材合住後,拿出七根長釘,此釘叫鎮棺釘,也叫子孫釘,左右兩遍各釘三根,最有一跟在棺材腳,不過這一根也有講究,只可釘入一半,其寓意做事不做絕,為子孫後代留退路之意…
只不過這位呂老爺並無子嗣後代,這般苦心倒是有些浪費了。
“抬棺~”
那位管事老者在一次高喊著,隨後幾十個年輕力壯的抬棺之人進來,拿著槓梁相互之間將棺材結實的架住。
“起~”
然後十幾人將棺材抬起來,打算出靈堂。
而此刻所有的呂府眾人再一次跪匐倒地齊哭,再一次攙扶而起後,拿著兵刃模樣喪具的人走在最前面,後面在跟著棺材,棺材之後便是呂府眾人,最前面的自然是李山,他左手中打著白幡,嚎啕大哭著,其他呂府之人跟上。
呂府眾人之後便是其他的賓客,他們手中抬著那些糊好的紙樓、紙床、紙桌、紙馬、金銀山等等,足有數十種,幾十個。
至於連喪具都不沒有的,跟在後面便好,不能抬頭,只能低頭看著前人的腳後跟,做哭腔,以表哀思。
整個下葬隊伍在伴隨著無數的啼哭聲中,便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足有數百人,這只是下葬的隊伍,至於後面還有更多的像古秋這樣的看客,整個涉淇城內許多人都來了,畢竟冬天也沒什麼事兒,有熱鬧湊湊還是好的。
這一個過程中責任最為重大的自然便是抬棺之人,還有這樣一個講究,抬棺下葬之時棺材一定不能落地,一旦落地,那麼便意味著,死者相中了此地,便必須就地挖坑掩埋…
所以抬棺之人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將肩上抬得棺材出了什麼事兒,所幸的是,抬棺之人很多,分到每人肩上也不算重。
古秋望著這般浩大的場面,不禁覺得有些好笑,這位呂老爺恐怕到死都想不到,他死的居然如此興師動眾吧…
浩浩蕩蕩的出了城,向著早就選好的入殮之地而去,出城後倒也不算太遠有一處百米之高的山丘,魏陽郡全郡皆是平原,這樣的山丘已經算是不錯了。
此山丘便是風水寶地,是這涉淇縣內不少人永遠的棲身之所。
墳坑已經挖好,有人早就在附近等候,當其能夠看見送葬隊伍的時候,就將許多薪柴放入坑中,點火燃燒著,這叫暖墓,暖墓完畢後喪葬隊伍也已經來到山丘之上,棺柩已經停在坑旁。
所有的抬棺之人再搭把手,將連線著滑輪的繩索套在棺材的四周,確保固定。
那管事的老者高聲呼喊道:“起棺~”
然後其他所有人以這墳坑為中心,圍成一個圓,注視之下,所有抬棺之人一齊拉動繩索,將棺材吊起來。
“下葬~”
隨後再一起拉著手中的繩索將棺材吊入墳坑。
而就在此時,送葬隊伍的所有人全部都跪匐在地,泣不成聲,伴隨著哭聲,抬棺之人將棺材四周的繩索取下。
“合土~”
隨著哭音,抬棺之人便拿起一旁的鍬,一鍬一鍬的將墳坑掩埋,這個過程,所有人都需跪匐哭泣著。
“豎碑~”
眾人再將連夜刻好的石碑抬起來,一起合力釘在墳頭處,石碑上刻著“涉淇大善人呂老爺之墓”幾字,因其無妻,無後,所以下面並無具體的立碑人,而是涉淇縣衙四個大字。
古秋立在不遠處,望石碑上的文字,心中有些感嘆。
“祭奠~”
所有人將那些紙糊的兵刃、樓房、桌椅、金銀山等等喪具全部堆碼在墳頭之上,隨後點火,冬天乾燥再加上紙本就易燃,如此多的喪具堆積一時間竟呈大火之勢,順風獵獵呼嚎著,夾雜著那哀痛心絕的哭聲。
待火滅了,下葬之事就算是結束了。
回去倒沒有太多的講究了,有序無序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