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向前回撥五天。
沙水河畔的下午,在學生們的低語中。
幾乎所有人,都在呢喃著同樣一句話。
“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要去相信帝王將相!”
這是天尊的教誨,也是華國眾生的信條。
是經過了反覆實踐,最終得到了所有族群和群體的信任的共識。
這共識,深入每一個個體心中。
無論是人族還是妖族、水族、巫族、阿修羅。
也不管是凡人還是修士或者神明。
莫名的韻律,在人群之中共鳴。
作為華國社會中絕對的骨幹與中堅力量。
那一萬四千多名學生,是受影響最大的。
凝望著那沙水河對岸,正在噴吐毒火,製造焦土,帶來不詳的肥遺。
學生群體首先自動的聚集起來,開始討論和商議。
這是華國的優秀傳統。
也是最初的學社運動發展而來的習慣。
當初,孟白、羋旅、贏稻等人領導的學社運動,在今天已經四面開花,並結出累累碩果。
隨著這些當年的孩子,逐漸長大。
他們漸漸參與到各地的治理和制度建設中。
也成為了各地啟蒙運動的旗手。
自然,這些年輕人帶去了從柳城學社之中學到的種種習慣。
做事先調查,然後集思廣益,最後徵求意見,再付諸於實際,並在實際之中進行不斷修改、完善。
實事求是,早就成為了這些年輕人的座右銘。
這是修行數學大道的必然!
是道心的決定!
只要踏上數學大道,其道心便只能直面真實,容不得任何做虛弄假!
因為你再怎麼樣也不能讓1+1不等於2,哪怕修為通天也改變不了。
正如在幾何平面之中,勾股定理是不可動搖的真理。
而道心,是每個修士都必須直面和麵對的核心。
當學生們開始聚集在一起。
思想便開始碰撞。
這些從小就在柳樹下接受著徐吉教育,並從靈犀童子那邊得到了無數來自藍星理論的年輕人們,很容易的就發現了孟白所說的那些聖王們和王師之間關係的一個漏洞。
“有沒有可能……”
“王師並不需要一位聖王?”有人問著。
“王師的本質是什麼?”
“弔民伐罪?替天行道?鎮暴誅邪?扶危救困?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
“但,絕對不是聖王!”
“古代聖王們或許德行崇高,或許心繫天下,或許以萬民福祉為己任!”
“但他們終究是一家一姓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