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周遊五國,單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存魯、亂齊、滅吳、強晉而霸越。等到他回到魯國,吳王已經大敗齊侯了。按下不表。
子貢離開吳國之後,吳王信心十足,便著手準備出兵事宜。戰爭是國家大事,還有一些儀式要舉行,比如要祭祀祖先,召巫師占卜,預測戰爭結果。等等。
因為姑蘇臺雖然漂亮,但畢竟是行宮,在這裡舉行祭祀大典畢竟不夠鄭重,吳王和西施便暫時搬會姑蘇王宮居住。
王后勾郚夫人,自從貼身內侍被殺,身邊冷冷清清,她已經對吳王絕望,不再指望吳王的寵信,轉而思念范蠡。
自從蘿姜被吳王無辜殺死,范蠡一怒之下,離開吳國。勾郚已經很久沒有見到范蠡了。這二十年來,范蠡偶爾前來安慰她一下。這就使她深深地戀上了范蠡。現在范蠡在她的生活中消失,她只能在無望中苦熬日月。
所幸的是,她還有一個兒子太子友,每天來給她請安問好,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兒子是她唯一的希望。她還不到四十歲,就完全沒有了情感生活,這是對一個貴為王后的女人最大的懲罰。
又是兩年過去,太子友又長高了一截,已經是玉樹臨風的青年王儲了。這孩子孝順,懂事,勤奮。每日讀書練武,閒下來就來正陽宮,陪母親說話聊天。
勾郚雖然受過極好教育,但是對國事不太懂,也不太關心。大婚之後,也不再看書學習,知識見聞,還一直停留在做姑娘時的那點積累上。
倒是太子友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他每日學習治國之道。對他的父親也就是吳王,治理國家的一些做法頗有不同看法。
有時,他會把自己的一些見解告訴勾郚。勾郚便很嚴肅地告誡兒子,這種事,太子是不能多嘴的。按規矩,太子在沒有繼位之前,是不能參與國家政事的。
因為太子就是未來的君王,沒有上位就對國家政事發表意見,會對國家管理形成干擾。而有些王儲捲入朝廷各種矛盾之中,有的利用大臣,形成自己的勢力,透過政變強行上位。有的則被廢黜,甚至因此喪命的也不是個例。
勾郚是明白人,知道這些事的利害關係,堅決不許兒子過早參與國事,多次嚴厲警告兒子,老老實實讀書練武。不要到處亂說話。
好在吳王和西施住在姑蘇臺,政治中心不在王宮,眾大臣也無事不來,王宮反倒成了一個寧靜的港灣。這讓勾郚母子免去了多少是非。
但是最近,太子友卻坐不住了。他知道吳王正在準備出兵徵北,要和齊國開戰,邊走來對勾郚說:“母后,你知道嗎?父王又準備打仗了。”
勾郚嚴肅地說:“殿下,這不是你要關心的事。你應該做的,就是好好地讀書和練武,很好地保護自己。”
太子友說:“母后,我已經長大了,我對事情有自己的判斷。父王這樣折騰,會把吳國折騰沒了。”
勾郚說:“殿下,這種話,你只能在媽媽跟前說一說。如果你在別的任何人跟前這樣說,都會引來大禍的。兒子,媽媽告訴你一個冷酷的事實,你是太子,是君王的兒子,但實際上,你還是君王也就是你父親的敵人。而且你很弱小,稍微妄動,就會被滅掉。聽媽媽的話,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你父王還在大位上,你都不能說任何話。懂嗎?”
太子友說:“母后,兒知道了。這些話,我只對母后一個人說。吳國現在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周邊國家那個都不弱呀,楚國,晉國,齊國。甚至還有越國,都很厲害,吳國現在要想一直保持強盛,就什麼也別做,那個國家都不能把吳國怎麼樣。但是,吳國一旦輕舉妄動,捲入戰爭,傷胳膊掉腿的,四面強敵撲上來,吳國就危險了。稱霸不單是靠實力,更重要的抓住機會。”
勾郚說:“殿下,這些我不太懂,你在母后這裡說說就行了,千萬不要到外面說。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