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一改樂觀開朗的性情,蹙著眉頭,緩緩地講述了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
那一年,我們隨夫子遊學的途中,來倒泰山腳下。那泰山高聳入雲,巍峨險峻,氣勢恢宏。夫子說:“二三子,可隨我登臨乎?”
我們都說,願意隨老師登臨泰山。
那時,夫子雖然已經六十高齡,但身體依然強健,向上攀登時,把好多學生都落在後面。我那天是奮力攀登,雖然是氣喘吁吁,但總算沒有落下很遠。來到山頂,夫子還表揚我,說:“淵,今日登山何其健耶?”
我說:“隨老師往高處走,雖疲憊而不敢少歇也。”
夫子哈哈笑道:“壯哉回也!”
其時,天下萬物盡收眼底,遠處群山像是人面板上的小疙瘩,江河像是小蛇在遊動。
夫子感嘆說:“往日我們登臨東山,感覺魯國變得很小了,今日登山泰山,感覺天下都變小了。”
我說:“非天下變小也,是老師胸懷闊大,裝得下整個天下。”
夫子對大家說:“孩子們,我們讀書做學問,不是讀著玩的,而是為了用我們的學問來治理天下。天下很大,但我們的胸懷應該比天下更大。同時,站在這泰山頂上,又見到自己的小。我們現在覺得自己很高大,其實是因為我們是站在泰山頂上。所以,大江大河看似奔騰咆哮,一旦匯入大海,甚至感覺自己都算不上水了。我們感覺自己很有學問似的,一旦進入聖人之門,話都不敢說了。”
這時候,夫子轉身對我說:“淵呀,你看到什麼了?”
我說,“我似乎看到吳國都城姑蘇的閶門了。老師你看到什麼了?”
夫子說:“我看到閶門那裡有一匹白馬。”
我說:“我看到閶門那裡有一條白練隨風飄蕩。”
夫子嘆息說:“數年之後,吳國那邊必有事端生髮。”
那次登臨泰山,我們大家的境界得到極大提升,個個心懷天下,覺得把人世間治理得好好的,自己肩上都擔著很大的責任。
范蠡聽了這段講述,說道:“什麼樣才算是好呢?范蠡淺陋,認為世道回到小國寡民時代,天下才得安寧。”
顏回說:“先生的觀點,和夫子是想通的。夫子經常對我們說:克己復禮為大,恢復到周公時代,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范蠡轉臉看看顏回,心中慨嘆不已,這個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儒生,竟然還胸懷天下,心憂蒼生!
顏回從遠處把眼光收回,臉上露出悲慼的神色,說,事情發生在我們下山之後。那時天色已經黃昏,一輪夕陽斜照過來,秋風蕭瑟,百草枯萎,一片荒涼景象。
我們行走之間,忽然夫子停下腳步,說:“你們聽到什麼聲音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