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須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如果有一項不符,整個賬冊便要被駁回,重新填報,重新蓋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現在的明朝首都是應天府,全國各地官員都要到應天府來報送賬冊。
因為上繳的實物稅款都是糧食,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耗,出現賬冊與實物對不上的現象是大機率事件。
但按照戶部的規定,這樣的錯誤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稍有錯誤,就要打回去重新申報。
江浙地區距離應天府不算太遠,即便真的發生錯誤,發回重新申報也不算很難。
但若是雲貴、兩廣、晉陝、四川的官員,那就倒黴了。
路途遙遠,糧食的損耗更為嚴重,更容易出現錯誤,而出現錯誤之後,重新發回的時間也更長。
所以呢,在元朝的時候,就有一個習慣做法。
前往戶部稽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帶著糧食到了應天府清點之後,再填上數目。
如此一來的話,每次的賬冊便能準確無誤,省去了被髮回重審的風險。
元朝一直都是這麼做的,而大明初定,這個習慣做法也就延續了下來。
大明律法裡,也沒有明文禁止這件事。
大小官員,對於這樣提升行政效率的事情,也是相當的推崇。
然而,這一切,因為蘇璟,或者說因為朱標推行的反腐政令不得不被拿上了檯面。
按照朱標的反腐政令,這般提前蓋印的流程,是不被允許的。
這不被允許了,下面交稅的官員們,可不就苦不堪言了麼。
往年只需要帶個空白冊子就能直接搞定的事情,現在因為這反腐政令,而不得不老老實實的來回跑。
這事,擱誰誰也是怨聲載道。
作為百官之首的李善長,自然是接收到這些抱怨最多的人。
“這蘇璟,還真是能給我難題啊!”
李善長有些感嘆。
因為這反腐政令的推行,他在朱元璋的面前大秀了一下,本是件好事。
但現在,這情況,百官對於這政令的牴觸,已經很大了。
大到李善長這個丞相,也不得不考慮,自己該如何處理了。
繼續強硬的推行朱標的反腐政令?還是說讓百官按照約定俗稱的方式,以提前蓋印的方式繼續操作下去?
這可不是隨便做的選擇題。
咋一看,肯定是推行太子朱標反腐政令最佳,因為這是朱標提出的。
朱標是誰?
太子!
大明未來的皇帝。
他的政令,老朱也是支援的。
但實際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