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商鞅才頒佈了法令。”
蘇璟可不記得原本,只能憑藉記憶,將這立木為信的故事豐富潤色了一下。
倒是朱標聽完,眼前一亮道:“蘇師,學生記起來了。”
“《太史公書》中有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這.
蘇璟看向朱標,只覺得剛才自己的得意,那是相當的打臉。
蘇璟因為記不得原本只能用白話文翻譯了一下,沒想到朱標竟然來了個反向翻譯,將白話文又變成了文言文。
這麼看起來,自己這個老師,好像真挺一般的。
還好,剛才只說自己是神遊。
“不錯不錯,記憶力挺好的,我說的就是這個。”
蘇璟點點頭道:“這立木為信,便是商鞅建立公信力的措施,為了自己的變法做鋪墊,以確保能夠實施下去。”
“當然,商鞅也做了許多其他的事情,我也只是拿出一個典型出來,不必過度糾結。”
朱標若有所思,片刻之後說道:“那大明不可以像商鞅一樣麼,用這樣的手段建立公信力?”
既然商鞅可以,那大明也可以。
朱標的想法,可謂是相當的簡單。
蘇璟自然也是早就料到了朱標的問題,一點也沒有奇怪。
他笑道:“不行的,大明做不到。”
做不到?
朱標疑惑道:“為何做不到?請蘇師教我。”
蘇璟抬看了看樹葉開始凋零的大樹,說道:
“商鞅變法是在秦國,春國戰國時的秦國,建國時方圓不足五十里,疆域比之現在的大明,小了很多。”
“商鞅可以用立木為信這樣的手段讓秦國的百姓信任他,就像是我可以在溧水縣透過各種類似立木為信的辦法讓溧水縣的百姓信任我。”
“但若是對於現在的大明,這樣的辦法,是行不通的,或者說,辦法可行,但無法執行下去。”
“因為大明太大了!”
大明太大了!
朱標聽到蘇璟的回答,只覺得整個人都是一震。
對啊,商鞅立木為信,在秦國那等小國之中,很快便能建立起公信力。
但在大明,京城的訊息要傳到邊疆,哪怕是八百里加急的軍報也需要好多天,更遑論一些普通的訊息了。
商鞅的辦法,在大明,確實不是那麼容易行的通的。
“不對。”
突然朱標說道:“蘇師,商鞅立木為信的辦法或許不行,大明的確很大,但也沒必要像商鞅那麼著急,只要徐徐圖之,公信力總能建立起來的。”
朱標還是對大明充滿信心的,他自認為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