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戰國秦國衰弱開始講起,三家分晉再到七國爭霸。
這一說,便是足足的半個時辰。
劉伯溫從頭到尾都沒有打斷過老朱,只是默默的聆聽著。
唯獨在聽到商鞅變法的事情,也就是蘇璟對於商鞅結局的論述時,神色變了變。
“水!水!”
老朱說話,立刻開始要水。
連續說這麼多話,口乾舌燥簡直就是必然的。
“陛下,水來了。”
劉伯溫立刻倒水遞到朱元璋的面前。
咕嘟咕嘟……
兩大杯水下肚,朱元璋這才緩了一口氣。
他看向劉伯溫道:“伯溫,蘇璟此番論述,經濟發展在戰爭中,尤其是國家之間的爭鬥中,的確是很重要的,但咱覺得蘇璟這小子說的,有些太過於誇大經濟的作用了。”
劉伯溫回答道:“陛下,當年楓林先生給您的建議,‘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不正是應了蘇先生這番經濟發展理論了,糧食等同於錢財,高高的城牆維護了經濟發展的安全,緩稱王便是減弱自身受到的注意,為經濟發展贏得更多的時間。”
朱元璋說道:“話是這麼說不錯,但朱升的話,可不只有經濟發展這一個方面,咱能打下這天下,肯定是需要錢糧的,但也絕不是隻靠錢糧。”
打天下需要什麼,怕是沒人能比老朱更清楚了。
錢糧的重要性,老朱知道,但他並不會將所有的重要性都歸在錢糧上面。
劉伯溫點頭附和道:“陛下聖明,然蘇先生此番之論,主要是論述經濟在國家戰爭中的重要性,故有所側重,況且蘇先生的核心,便是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也不單純是經濟發展這一個方面。”
“老臣以為,蘇先生這發展之論,倒是可以成為大明未來之國策。”
“縱觀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物產豐盈,似乎是無所不有,自給自足早已足夠,但老臣聽聞蘇先生曾言,世界之大,寰宇之內,更有強人智者無數,社會之發展,在於生產力之進步,百姓需求之變化。”
“若是大明一直原地踏步,跟不上社會發展之步伐,那即便是物產再豐盈,也會有不足夠的一天。到時候,大明便不是秦國,而是另外的六國了。”
劉伯溫仔細研究了蘇璟說過的社會發展理論,對於國家、社會和生產力之間的關係,形成了自己的認知。
在他看來,社會的發展由生產力的發展引發,而社會的發展會導致百姓的需求發生變化,從而引發新的生產力發展。
這就好像一個螺旋一般,不斷的重複,不斷的上升。
只不過,生產力的發展,往往也會導致社會分配方式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國家的發展。
“嗯?伯溫,你也覺得,大明固步自封的話,會為外力所迫嗎?”
朱元璋神色嚴肅了起來,看向劉伯溫的眼神裡也多了幾分凝重。
此前蘇璟讓朱樉轉述給他的話,現在他依舊記得很清楚。
“陛下此言何意?還有人如此覺得?”
劉伯溫微微一愣,隨即反應了過來:“是蘇先生對否?”
朱元璋點頭道:“不錯,蘇璟讓老二告訴咱一句話,‘世界廣闊,固步自封不求變者,終將吃到慘痛的教訓’。”
世界廣闊,固步自封不求變者,終將吃到慘痛的教訓。
劉伯溫輕聲重複了一遍這句話,只覺得內心震撼又激動。
自己的想法,竟然與蘇璟的想法不謀而合。
“陛下,蘇先生既然如此傳話,那隻能說明大明之長盛,在於變!”
劉伯溫立刻朝著朱元璋建議道。
朱元璋卻是看向劉伯溫,淡淡問道:“變?誰來變?商鞅嗎?大明有商鞅嗎?”
接連四問,直接將劉伯溫問的啞口無言。
朱元璋又豈能不知蘇璟之意,如此淺顯明瞭,但越是如此淺顯,便越是難以做到。
片刻沉默之後,劉伯溫道:“陛下,大明能有‘變’之才者,唯蘇先生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