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說完,蘇璟淡定的看著老朱,等待著他的反應。
“蘇璟,這就是你的計策?”
朱元璋眉頭緊鎖,只覺得蘇璟所說,實在是有些過於……
蘇璟點頭道:“沒錯了,這就是我的上中下三策,陛下可根據自己所需,選擇合適的策略,當然,成功率陛下應該能看出來,我也不多廢話了。”
此時劉伯溫說道:“陛下,蘇先生這三策,其實細細思索,倒也是三道不錯的策略。”
“伯溫,那你給朕分析分析,這三策到底哪裡不錯了?”
朱元璋壓了壓火氣,朝著劉伯溫道。
劉伯溫點點,又看向蘇璟道:“蘇先生,我冒昧分析一番,若有錯漏之處,還望蘇先生不要見怪。”
“誠意伯說的這是什麼話,儘管分析就好了,我的計策也不一定就是好的。”
蘇璟立刻道。
劉伯溫可不是一般人,蘇璟壓根不敢對他有任何的居高臨下之感。
劉伯溫作揖之後,便說道:“陛下,蘇先生這上中下三策,在老臣看來,上策乃是王道,中正平和,陛下最需要採納的便是這上策。”
朱元璋說道:“伯溫,蘇璟這上策,朕又豈能不知,但上策雖好,需要的時間卻是很多,大明現在的財政問題,靠這上策是無法解決的。”
勵精圖治這事,但凡腦子正常點的皇帝都知道這是肯定對的事。
雖然有些皇帝可能做不到百分百,但這其中肯定不包括朱元璋。
對於自己親手創立的大明,老朱那是每日都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去對待的。
但正如老朱自己說的,現在的大明財政困難,勵精圖治這件事,見效太慢了。
劉伯溫說道:“陛下,此事蘇先生也清楚,故才有了這中下兩策。中策說白了,就是朝廷經商,開闊海外市場,此策老臣因不善經營之道,故也不清楚到底能有多大的成效,但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海外經商,都給當時的王朝帶來了大量的收入,這一點是有史可循的。”
“而蘇先生的商業才能,老臣想陛下也當明白,此策若是採納,對於大明來說,想必是可以快速增加財政收入的。”
劉伯溫經商不多,不過史書讀得多。
國家經商對於財富的增值,那是比起個體戶來的有效的多。
只不過,在大明,老朱對商人的看法始終不太好,哪怕是有著蘇璟這樣的商人例子在前,依舊不是那麼容易被接受的。
更不要說,海禁之策,是老朱親自確定的,現在開通海外商業行為,一來是推翻了之前的政令,二來老朱也會擔心被一些曾經的餘孽擾亂邊境,破壞穩固的統治。
“伯溫,這陸路上的通商,朕尚且可以接受,但這海外,朕絕不會同意!”
果然,朱元璋直接表現出了相當堅定的態度。
劉伯溫沒說話,目光望向了蘇璟。
蘇璟擺手道:“陛下不願意,那我沒有辦法,陸路雖然也可以,但海運和陸運可通商的規模天差地別,怕是也沒多大的效果。”
大明現在的科技水平下,水路運輸是體量最大的,海運更不要說了。
而在貿易中,交易的體量大小往往決定著利潤的多寡。
老朱這海禁政策不解開,蘇璟的中策也只是空中閣樓而已。
劉伯溫只能繼續道:“那麼現在看來,能迅速解決大明財政問題的辦法,似乎就只有下策了。”
“反攻倭寇,攻佔倭國。只是,這下策吧,老臣也有些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