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武施施然向著隱霧山而去,隱霧山高聳入雲,也不知到底多高。
山腳下,有一位身穿紫色袍服的修士鎮守,肖武窺視術運轉,築基後期!這山平時就有築基後期守著嗎?
修士見肖武走來,伸手阻攔道,“請出示腰牌。”
肖武抬手打出令牌,那修士伸手接過,微一錯愕,臉色略有恭敬道,“肖師叔不知準備去往何處?”
“藏經閣。”
“沿山路上行三里,五層角樓,即為藏經閣。”修士淡然道,將令牌拋回。
肖武道了聲謝,繼續邁步前行。
隱霧山上靈氣要濃郁得多,即使是散溢位來的靈氣,也能比得上肖武洞府的感覺。這麼好的地方為什麼不讓修煉呢?肖武皺眉,想不明白。
此時繼續前行,見到前方飛簷斗拱,五層高塔,風一吹就“叮噹”地發出許多風鈴之聲,其上匾額寫著——藏經閣。
肖武進入其內,一白袍老者攔住,“請留步,上交腰牌,三個時辰一點宗門貢獻。”
三個時辰一點?肖武眼角一抽,一點貢獻點就是一塊中品靈石啊,這地方看書這麼貴嗎?
沒辦法,肖武把令牌交過去,就走入了樓中。
一入藏經閣,就見正面矗立兩尊雕像,應為開派祖師,再則是大量的書簡,大多都是宗門歷史,風物誌,藥草名錄之類。
肖武直上二樓,二樓則是放置功法的地方。肖武走入二樓,琳琅滿目的許多術法都在架上。唯一有區別的就是靠窗的一座木架上竟然只有一塊玉簡,肖武拿起一探,“離藏宗基礎功法,《離藏經》。”
肖武眼神一亮,這雖然不是什麼高深道法,但一定是一個宗門最基礎、最有價值的功法。
肖武拿來默默看起來,《離藏經》功法分為五部,分別為指物為物、指物非物、離物合藏、離物離藏、離藏成物、非藏非物六個境界,分別對應煉氣、築基、結丹、元嬰、煉虛、合道。
肖武手中的功法只到第二部“指物非物”之境,後續功法需要宗門貢獻點兌換。
翻閱起來,肖武眉頭一皺,“這個功法好像有點眼熟啊!”
就見其上寫著,“白馬為馬可乎?白石為石可乎?馬為馬,非白馬,白馬非馬。石為石,石非白石,白石非石。”
再向後看,“指物為物,則知馬何以為馬,石何以為石。白馬何以為白馬,白石何以為白石。”只覺其中玄奧異常,遠不是自己《神功》功法,只是說了些真氣運轉和冥想之法。
再後,則是一段術法介紹,“指物為物之境成,術法自成。”這是自帶攻擊術法?可是,怎麼修煉呢?
肖武放下玉簡,卻見在旁邊書架上放了許多匹配書籍,《離藏經注》、《離藏心得》、《離藏經解》。
肖武一本本看過去,在一本小冊子前停下,《離藏擇要》,名字並不特別,卻是那留下著作者的名字引起肖武注意,“公孫南?”
肖武把這本書取下,扉頁寫著,“元嬰既成,依慣例寫下心得,供後人參考。”字跡飄逸,書寫之時卻又一絲不苟,肖武不禁讚了一聲,好字!
“離藏經修煉,方法甚多。餘以觀想入修行,觀白馬而入指物為物之境。”
肖武一點點看過去,公孫南觀白馬,而後按照《離藏經》中的法門,牽引天地氣機與白馬溝通,由此入煉氣一層。觀想?有意思。
肖武取過《離藏經》,與公孫南的《離藏擇要》兩相對照,許多不明朗的地方都變得清晰起來。
肖武本就是築基中期修為,不禁去看“指物非物”之境,“知白馬非馬,知白石非石,即為指物非物之境。”而公孫南則說,“觀想、合一,知物與物不同,則明晰此境矣。”
肖武掩卷沉思,片刻後在腦中道,“老神仙,為什麼這功法與《神功》如此不同?”
老頭兒哼哼兩聲,卻不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