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說到這裡,弈和忽然開口,似乎有著另外的看法。
“你所說的確實是天寶年間的各種弊端,但是安史之亂的根源卻並非這些,而是另有緣由。”
在看到我不解的眼神後,弈和便開始講述起了何為他口中另外的緣由。
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和籠絡,與將領形成了一種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而且唐玄宗因對外開拓所以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長官,這節度使制度正是安史之亂的直接根源。
節度使可以統領若干州,權力極大,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可能性,所以他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便給了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到天寶元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而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與此相對的朝廷軍隊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
正是因為節度使的日益強大,所以與李唐王朝的矛盾日漸加深,直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弈和說完自己的看法便看向夜白,雖然是詢問,但是眼神卻極其自信。
“不錯不錯,說得很好。”
夜白讚賞的點了點頭,示意弈和所說無誤,但是就在弈和露出微笑之時,夜白卻語出驚人。
“不過你所說的卻都是史書中的記載,而天寶年間所發生過的真相卻並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半分筆墨。”
聽夜白的語氣,似乎此事另有蹊蹺。
他看著我們,用長者的語氣引導著我們繼續向下思考。
“你們有沒有想過,安祿山本為胡人,即便他身為節度使,又怎麼可能讓手下士兵心甘情願的隨他反唐?”
我們聽後一愣,不得不承認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
史書中曾有記載,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雖然貌似忠誠憨厚,但是實則生性狡詐,由於他得到了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所以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風頭一時無兩。
而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即便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肆任用胡人擔任節度使,可是唐玄宗能成為皇帝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怎麼可能對這樣的荒謬行為坐視不理?
退一步說,即便唐玄宗縱情享樂不理政事,可是安祿山手下計程車兵又為什麼會心甘情願的為了他與李唐江山刀劍相向?
看來在這場戰爭之中,一定還有著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