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
我在春亭拿回來的地圖上,用紅黑二色的筆分別勾勒出大禹治水和陳慶之北伐的前行路線,結果的確沒讓我失望。
我在夢境中,曾親眼觀看陳慶之北伐一戰的具體經過,在最後關頭,關山弱水精銳齊出,陳慶之被迫離開,而這決戰之處就是史書中所記載陳慶之遇到山洪爆發的嵩高。
這嵩高也就是現在的登封。
又據春亭所說,大禹降服無支祁是他治理水患中的重點,降服這淮河水怪之後,大禹治水之路也基本到了結束,在傳說中他降服無支祁之處是在桐柏山。
好巧不巧,這桐柏山似乎離登封並不遠。
我自嘲的笑了笑,本是不信巧合的人,卻偏偏遇到了無數巧合,可所有的巧合仔細算來都是有人刻意為之,想必這次也不例外。
我看著自己畫出來的兩條路線,這兩條路線曲折蜿蜒,如同一紅一黑兩條蓄勢的蛟龍,彼此毫無關聯,卻最後在登封附近同時抵達終點,停止前進。
如此說上去可能沒什麼感覺,可是在地圖上畫出來,這兩條路線在登封附近戛然而止,居然如同雙龍戲珠一般,將二者之間的一處地方如珍寶一般捧於手心。
我將二者交匯的地方用筆圈了出來,興奮的問道。
“你們快來看,這是哪裡?”
凌軒湊了過來,只看了一眼,就斬釘截鐵的說道。
“這是滑縣。”
我有些詫異,明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凌軒為何會只看了一眼就如此確信,難道他曾經特意對此地有過了解?
凌軒看出我的詫異,邪邪一笑。
“你別誤會,我可真的不知道這個地方和陳慶之有關係,主要是曾經我因為別的原因特意查過這裡,如果說起滑縣你沒什麼印象,但在隋唐之時,這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你一定清楚。”
聽見他的解釋,我詫異更深,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到底有什麼秘密,值得凌軒如此身份之人在這裡煞費苦心的調查?
“隋唐時期?難道這個地方在隋唐時期很出名麼?”
凌軒見我疑惑,終於不再賣關子,神態放鬆,恢復了他一貫的不羈。
“隋唐之時,這裡被人稱為瓦崗寨!”
瓦崗寨我自然清楚,可這跨越幅度太大,大到我一時之間愣是搞不清楚其中關聯。
見我似懂非懂的表情,凌軒繼續開口,為我詳細解釋了關於瓦崗寨的前因後果。
凌軒說,春秋時滑縣為衛國的曹邑,秦漢之時稱白馬縣,隸屬東郡,隋至明初,稱滑州。
這裡緊鄰黃河,由於黃河多次氾濫,使這裡的地勢起伏,草木叢生,又因為這裡雜草遍地人煙稀少,所以既方便隱藏同時也方便出擊,是一個難得的兵家必爭之地。
而且,此處在北部與黃河的白馬渡口臨近,在南部則與通濟渠相望,進退自如攻守兼備,堪稱軍事要地,隋唐時翟讓等人為了聚集力量,便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園二十餘公里的營寨,故稱瓦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