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邪所說倒是頗有道理,既然來了一次,倒不妨全都看看。
謝邪開口為我們繼續講述,這千佛寺與千佛洞緊鄰,該寺便因為千佛洞得名,據《河朔訪古錄》載:“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內有石崖,高丈餘,上建閣以祀真武。崖下鑿洞二,並大小佛像身軀,而所謂千佛洞也。”
由此記載可見,這裡是先有千佛洞而後有千佛寺,至於建造時間已不可考證,寺內現存建築僅有水陸殿七間,十八羅漢殿五間,兩廊各五間,其他均已消失在歷史中,僅存建築在過去也曾另作他用,已非佛寺本來面目,院內另有檜柏一棵,高可參天,據傳為唐時栽種,已有千年之久。
眾人在謝邪的帶領下走到院內,而剛剛邁入其中,我的左手上便忽然傳來一股熱流,讓我感到溫熱卻並不感覺灼傷,我低頭看去,手中的山海環正在我的手上閃閃發光。
我連忙將左手插於口袋之中,防止旁人看到我手指上的異象,同時悄悄示意春亭隨我走到一旁。
隨後,我忍著心中的激動,低聲對春亭說道。
“春亭,山海環在這裡有所感應。”
春亭那古井不波的臉上終於有了變化,他回頭看了一眼並未發覺有異的眾人,同樣忍著激動對我問道。
“你能否具體感應這地方到底位於何處?”
我一邊踱步一邊回想,這一路走來山海環始終悄無聲息如同一枚真正的指環一般,直到我走入院內才突然有了反應,想必正是這千佛寺內,讓山海環感到了熟悉的氣息,所以它才有了變化。
“應該就是在這千佛寺內。”
我告訴春亭先行去和眾人遊覽,而我裝作好奇的樣子,獨自繞著這千佛寺走了幾圈,同時暗自感受山海環的反應,發現我越是向外走這感應便越淡,而越是走向中間,這山海環就變的越加溫熱。
可這院中空無一物,所有的建築都並不在附近,這裡又有何物能讓山海環感受到春亭所留下的佈置?
除非……
我走到庭院正中,將我的目光放到了院內那顆被我忽視的檜柏之上。
這檜柏高約四丈,圍粗七尺,枝葉茂盛,足可參天,聽寺里人說,這樹是唐時建寺之人親手所種,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我抬起頭,望著古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果此樹真的已有千年,那春亭曾經在這裡留下過什麼倒也是合情合理。
我試探性的伸出左手,觸碰向這參天巨樹,只感覺從樹中隱隱有一股熱流傳來,這熱流與山海環似出同源,溫熱卻並不灼傷,居然會讓我感到熟悉與溫暖。
春亭望著我,似乎是在詢問我進展如何,而我將左手收回口袋之中,對著他詢問的目光狠狠的點了點頭。
就是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