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雖然聲名不顯,不過境內古蹟確實不少,大運河黎陽段,禹貢名山大伾山,黎陽倉以及藏有千佛洞的浮丘山,無論哪一處都值得我們去觀賞,一時之間居然無從選擇。
謝邪想了想,提出了一個辦法。
“這樣吧大人,黎陽倉與大運河同為一體,距離我們較近,我們就先去這裡,至於大伾山與浮丘山相對較遠,我們可以在最後再去觀賞,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我們對視一眼,紛紛點頭,依照目前來看,謝邪除了飯量大了點確實沒發現其他問題,他畢竟是本地人,比我們要熟悉這座古城,我們人生地不熟自然是客隨主便,怎麼會有其他意見。
見我們沒有反對,謝邪一馬當先,為我們引路開始了這一天的遊覽之旅,一邊走一邊如同一名真正的導遊一般,為我們開始介紹起這黎陽倉與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早在三國時期,梟雄曹孟德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在黎陽西南部“遏淇水入白溝”,從而使淇河脫離了黃河流入了它的故道白溝,曹操的這一舉動,無意間為後來隋煬帝開通永濟渠打下了基礎。
至隋朝建都大興城,關中雖號稱沃野,但因為地少人多,所產出遠不足以供給京師,還是要依靠東方諸州呈上的的賦稅,這時隋帝發現,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所以在開皇四年命宇文愷率領水工另開漕渠。
新開的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名廣通渠,在此後幾年又先後建造了通濟渠、山陽瀆以及永濟渠,這利在千秋的大運河至此有了雛形。
在修建運河的同時,兩岸還築有寬闊的御道,種植成行的柳樹,從長安至江都,修建離宮四十餘所,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我們現在要去的黎陽倉正是其中一處。
大業七年,楊廣準備親征高麗,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溝、通濟渠渡黃河入永濟渠,直達涿郡,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大運河黎陽段自此開始顯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謝邪的講述,我們不知不覺間就到了這古蹟之中,與想象中的簡陋糧倉不同,此處居然異常龐大。
打眼望去,黎陽倉的主要遺蹟有城牆、護城河、倉窖、夯土臺基、大型建築基址、路、墓葬、灰坑等,這座依山而建的古糧倉,距今已經一千四百多年,實在是難以想象古人在沒有大型機械的時候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讓人歎為觀止。
春亭卻彷彿無心觀賞,藉著休息的名義揹著眾人將我拉到一旁,樣子神神秘秘。
“韓川,你左手戴山海環,右手持鬼谷令,用心去感受四周,看看鬼谷環令與這處遺蹟可否會有共鳴。”
看來春亭並不是單純為了找出內鬼才在這黎陽多做停留,留在此地一定還有別的理由,我雖然不解,卻還是聽從他的指示,將左手放於胸口,右手取出懷中的鬼谷令,閉緊雙眼屏息靜氣,認真感受。
可是過了許久,四下毫無變化,並沒有感到任何一絲異常的氣息,我睜開眼睛,疑惑的看著春亭。
“春亭,是不是我遺漏了什麼?”
春亭見我的反應,失望的搖了搖頭。
“與你無關,看來此處只是一處普普通通的遺蹟而已,與鬼谷一脈並無關聯。”
我剛要開口,就看見眾人已經向我與春亭的方向走來,春亭連忙開口,堵住了我想要發出的疑問。
“不必問,不必說,回去我自會告訴你這是為何。”
說完,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