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峰的吩咐,大家不用理會林如海,也不必打招呼,只是討論古董就行。
辛老頭接過阿文銅爐,掏出放大鏡看了看內壁。
大明正德年間官造的阿拉伯文銅香爐是少見的筒式香爐,腹壁內部有阿拉伯文,爐身打磨光滑,以魚籽紋作地,器底微微透出棗紅色,爐底正中開方框署“正德年制”四字篆書款。
辛老頭看了看,說道,“這阿拉伯文的意思是普慈廣施的主,特慈專賜的主,無所不能的主,是不是?這爐身、器底光澤內斂,稍盤即亮,見溫更潤,筆劃剛勁有力,鏨刻深峻,端正莊敬,為正德朝典型的官款形式之一,這香爐為真。”
然後十幾個人邊討論著明爐的韻味、歷經歲月拙樸的厚重感等等,邊偷眼觀瞧林如海。
林如海進來房間後,當即被桌上的一件件古董吸引住了,李峰、蘇芷凝和趙琳立在旁邊,沉默不語。
蘇芷凝蹙眉看著林如海,她這個丈夫是不省心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不省心到極點了,自從與他結婚後,蘇芷凝感覺他們從未像普通夫婦那樣過過一天日子。
上次林如海失憶過來,恢復記憶後兩人復婚,可是僅僅一年多,他又再次失蹤。林如海失蹤的時候,蘇芷凝已經有了五個月身孕,一年後,林如海再次歸來,居然莫名其妙地出現在精神病院裡。
這個精神病還不知道,他的兒子已經半歲了。
蘇芷凝斜眼看看旁邊的趙琳,見她正關切地看著林如海,忍不住心裡嘆息一聲。在林如海再次失蹤的一年時間裡,趙琳來看過她幾次,鼓勵芷凝林如海定然會回來的。
芷凝能感覺到,趙琳是愛著林如海的,也許比她都愛的深,雖然她從未表露過。
林如海聚精會神地一件件看著古董,並不參與辛老頭和王文及、張永年、胡珀等人的討論話題,李峰注視著林如海的眼神,暗道這個方法很好,自己早怎麼沒想到。
張永年拿起面前兩件青花芭蕉竹石玉壺春瓶,比較著看了看,對眾人問道,“康熙二十六年和民國三十年的這種春瓶,是不是還不能辨別真假?”
辛老頭接過一件,看著嘆道,“是啊,據說康熙二十六年景德鎮的名窯貴和祥,替朝廷燒製了一萬件這種春瓶,民國三十年,有人從景德鎮立明堂窯口地下,發現大量釉面剝蝕嚴重的清三代時期的古瓷,於是他們二次入窯燒製,當時燒製最多的,就是這種仿康熙二十六年的芭蕉竹石春瓶,所以近些年,春瓶裡邊以青花為底,繪製芭蕉竹石圖案的春瓶極多,且真假難辨。”
李峰看了看那兩件春瓶,瓶體修長,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內斂,瓶子以青花為底,繪製了芭蕉竹石等圖案,造型俏麗美觀。
他忍不住插嘴問道,“用高科技儀器呢?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還看不出瓷器真假?”
齊承解釋道,“傳統的鑑定方法俗稱眼學,科技工作者運用機器進行瓷器元素分析的工作,稱作科鑑。眼學有侷限,但科鑑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英國牛津鑑定中心是世界上非常權威的古物鑑定檢測機構,但是,他們的缺點是有損檢測,也就是會毀壞瓷器,只能鑑定後再修復,這一點很多人不認同。窯口匹配雖然是無損檢測,但缺點是瓷片資料有限。”
李峰點點頭,真是隔行如隔山,想不到古董鑑定有這麼多說頭。
桌上有兩件青花芭蕉竹石玉壺春瓶,大家比較著看,然後討論著,這時已經不是演戲了,而是真的討論這種春瓶的真假。
一個多小時,林如海不跟任何人交流,一件件看完了所有的古董,來到眾人近前,他看了看兩個瓶子,突然道,“這個有光,這個沒有。”